《宇宙在个点内来认识量子如何构成宇宙》序言
徐永海
(曾就读北京医学院医学系79级,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2025年10月14日
1、爱因斯坦发现,不论你如何运动,你所测量的光速都是30万公里/秒
地球是在快速的运动中,一些光是从前面迎头撞向地球,另一些光是从后面追尾撞向地球。在1881年-1887年所进行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基础上,必然会发现,不论从前面迎头撞到地球的光,还是从后面追尾撞到地球的光,它们撞到地球的速度都是相同的。
这如同在说,两车迎头相撞和两车追尾相撞,撞击的速度,撞击的力量都是相同的。而这完全违反经典物理学,是物理学上空的一个乌云。发现这个乌云,并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乌云,一定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不论你如何运动,你所测量的光速都是30万公里/秒”(光速不变)来发现了这个乌云,并提出了“当你的速度变快时,相对于你来说,距离会变短,钟表会变慢”来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乌云。因此说,爱因斯坦是我们人类整个历程中的最伟大的科学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打开手电筒可以发射出一个光柱,如果从开到关是100亿年,光柱的长度就是100亿光年(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是光走1年的长度,1光年约等于10万亿公里)。
如果你和一个极长光柱的前端同时从地球出发,都飞行了100亿光年(距离),之后都返回到地球。即使你的速度极快,你是只用了1年的时间就返回到了地球。可是在飞行中,你测量这个光柱的速度,依旧是30万公里/秒。即这个光柱的速度依旧比你快,并快上30万公里/秒。
光柱前端一定比你先返回到地球,你只能和光柱中部或后端同时返回到地球。你是在第1年结束这一时刻返回到地球的;自然相对于你来说,光柱前端一定是在第1年结束之前的某一时刻返回到地球的,如第11月。
这段距离是100亿光年(距离),相对于地球来说,地球看到,光柱前端返回地球的时刻,一定是在第100亿年结束这一时刻。因光柱前端一定比你先返回到地球,你只能和光柱中部或后端同时返回到地球。那么,相对于地球来说,地球看到,你返回地球的时刻,一定是在第100亿年结束之后的某一时刻,如第101亿年。
相对于快速飞行的你来说,你返回到地球时,你与地球重逢时,你是只过了1年。而相对于地球来说,地球看到你返回时,地球与你重逢时,地球是已经过了100多亿年。
此时,由于你的快速飞行,相对于你来说,地球的100多亿年变短到了你自己的1年;相对于你来说,时间(时段)变短了。
整个宇宙是在138亿年前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的,并且随着时间的行驶,空间以光速在膨胀。时间、空间是相关的,自然当时间变短时,空间也会变短。
2、相对于静止者来说才是,光速是最快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
相对于你如此快的速度,地球如同静止者。相对于快速飞行者你来说,相对于静止者地球他来说,都是“光柱前端一定比你先返回到地球,你只能和光柱中部或后端同时返回到地球”。
相对于静止者地球他来说“光柱前端的速度永远是30万公里/秒”,相对于静止者地球他来说“光柱前端一定比你先返回到地球,你只能和光柱中部或后端同时返回到地球”。自然相对于静止者地球他来说,就是“你快速飞行者的速度永远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
相对于静止者说,自然可以得出:“30万公里/秒是最快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你快速飞行者的速度可以越来越接近30万公里/秒,但是永远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
可是在飞行中,你快速飞行者(自己)依旧是只会看到,不论你的速度是多快,哪怕是无限快,这个光柱的速度依旧比你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一节节光段的速度依旧比你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一节节光段依旧总是连续着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在不停地在超你。如此,才会出现爱因斯坦提出的“不论你如何运动,你所测量的光速都是30万公里/秒”(光速不变)。
相对于快速飞行者你来说,你可以速度无限快,只是光的速度依旧比你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
相对论,即,相对于快速飞行者来说和相对于静止者来说,时间、空间、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才称作“相对论”。这才是相对论的核心!!!!!!!,这才是被称为“相对论”的原因!!!!!!!!。
相对于静止者来说,作为他不是快速飞行者来说,你快速飞行者的速度可以越来越接近30万公里/秒,但是永远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相对于静止者来说,30万公里/秒(光速)是最快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光速)。同时,相对于静止者来说,时间(时段)、空间(距离)不会变短。
相对于快速飞行者来说,作为你就是快速飞行者来说,应当是,你可以以任何速度飞行,甚至可以速度无限快。只是,相对于快速飞行者你来说,不论你快速飞行者的速度是多快,哪怕是无限快,光的速度依旧是永远比你快速飞行者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同时,相对于你快速飞行者来说,时间(时段)、空间(距离)会变短。
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将他的理论命名为“相对论”。那时他应当是全面地理解了“相对于静止者来说的”和“相对于快速飞行者来说的”,否则不会命名为“相对论”。因此说爱因斯坦是我们人类整个历程中的最伟大的科学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3、从宇宙本身是个点这个终极出发,可以去探索宇宙的很多未知奥秘
钟表中的时针是一天走两圈,走一年365天,共730圈。时针是一年走730圈,走100多亿年,共73000多亿个圈。
当你快速飞行时,当相对于你来说,地球的100多亿年变短到了你自己的1年时,此时相对于你来说,时间(时段)变短了。此时你的钟表中的时针是走了730圈,地球上的钟表中的时针是走了73000多亿个圈。此时相对于地球上的钟表,你快速飞行者的钟表,是明显的走慢了、变慢了。
“时间变短”必然会带来“钟表变慢”。只是时间(时段)是一维的,如同一条线,变长、变短才好理解。将“时间变短”说成是“钟表变慢”,实在是将简单事物复杂化,而变得不好理解。
在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基础上,在爱因斯坦提出的“不论你如何运动,你所测量的光速都是30万公里/秒”(光速不变)基础上,我们再借助一个极长的光柱,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来理解“当你的速度变快时,相对于你来说,时间会变短(钟表会变慢),空间会变短(距离会变短)”。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来理解,当你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是无限快时,相对于快速飞行的你来说,时间(时段)、空间(距离)就会越来越短,最后会变短到零点,并且整个宇宙的时间、空间都会变短到零点。
相对于静止者来说才是,光速是最快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30万公里/秒)。而相对于快速飞行者来说则是,你可以以任何速度飞行,可以速度无限快,只是光的速度依旧比你快速飞行者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
相对于不同速度,时间、空间为不同大小;相对于速度无限快,整个宇宙的时间、空间为零点。那么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一定不是实实在在的,一定是虚空的、零点的,是个“点”,是在个“点”内。
宇宙空间膨胀理论告诉我们:“在138亿年前,整个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的”。而只有宇宙本身是个“点”,并一直都在这个“点”内,才有可能从一个“点”中诞生出如此宏大的宇宙。我们能够理解整个宇宙是从一个“点”中诞生的,自然也应当可以理解整个宇宙本身是个“点”,是在一个“点”内。
宇宙本身是个“点”,是在一个“点”内,这个“点”一定是宇宙的终极,从“点”这个宇宙终极出发,我们可以去揭开宇宙的很多未知奥秘。
在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基础上,在爱因斯坦提出的“不论你如何运动,你所测量的光速都是30万公里/秒”基础上,我们可以去认识宇宙的终极,可以去揭开宇宙的很多奥秘。因此说爱因斯坦是我们人类整个历程中的最伟大的科学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从“点”这个宇宙终极出发,可以去认识质量、体积的本来面目
整个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的,自然可以从这“起始点”中诞生出很多……的“点”,一些“点”还可以表现为“弦”。这“点”、这“弦”应当是宇宙的最小单位——量子,因为在宇宙中再也没有比这“点”、这“弦”更小的东西了。
宇宙本身是个“点”,是在个“点”内。自然宇宙中所有的最小单位(量子)“点”相当于都在同一个点上,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互在互吸的关系。这应当是万有引力,互在是万有引力的场,互吸是万有引力的力。粒子内具有这最小单位(量子)“点”时,也就具有了万有引力、重量、质量。物质世界的质量是由量子“点”构成的。
宇宙中所有的最小单位(量子)“弦”相当于都在同一个点上,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互在互吸、互在互斥的关系,同方向相吸,反方向相斥。这应当是磁力,互在是磁力的场,互吸是磁吸引力,互斥是磁排斥力。“弦”可以构成“面”,“面”可以构成“体”。粒子的体积、宇宙的空间是由具有磁力的“弦”构成的。从而使得在空间中可以展现出磁力线、磁场,磁力线应当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存在的。
极多的“弦”可以构成一个环。极多的环可以构成一个球面,球面可以称为“环的平方”。同样,极多的“环的平方”(球面)可以构成“环的立方”。因为宇宙空间一定是“环的立方”,所以构成宇宙空间的“弦”平时不展现出磁力来。只有在光波、磁铁等的作用下,一些“弦”才会展现出磁力来,而成为磁力线、磁场。
粒子的体积是由具有磁力的“弦”构成的,粒子是具有磁力、磁矩的。因此在对撞机内,在磁场的作用下,中子、质子、电子等粒子可以被吸引着快速运动。在电视机的显像管内,在这弱小磁场的作用下,电子也能被吸引着快速运动。那么相对于中子、质子来说,电子应当具有很强的磁力(磁矩),具有很多的“弦”,具有很大的体积。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
当今科学认为,电子是以“电子云”的形式存在的,在电子云内电子的位置是测不准的,即电子可以同时在电子云内的任何位置上。那么,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那个“点”状的、围绕原子核不停转圈的电子应当根本不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测不准现象:“不是测不准,而是根本不存在”。爱因斯坦说的“上帝不会掷骰子”,应当是正确的。
借此我们可以解释薛定谔提出的“电子在电子云内是不能确定位置的,并且可以同时在电子云的任何位置上”(测不准原理)。这是物理学上空的又一个乌云,由此诞生了量子论。
5、在认识了粒子体积基础上,可以认识每层电子数量是层数的平方乘以2
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原子核带正电荷,原子核外的电子<电子云>带负电荷。借着正负电荷的电吸引力,电子<电子云>排列在原子核的周围。
如果把原子核比喻为就像一个垒球,那么电子<电子云>就像一个一个的垒球棒,这些垒球棒(电子云)的小头靠近垒球(原子核),垒球棒的大头远离垒球。一个一个的电子<电子云>像一个一个的垒球棒,在原子核的周围是一层一层地排列着。原子核很小,电子<电子云>很大,就比例,原子核比这垒球小多了,电子<电子云>比这垒球棒大多了。
相对于原子核来说,电子具有极大的体积,并且电子<电子云>与电子<电子云>之间存在着电排斥力,相互之间尽可能地相互远离。第一层空间小,只能是在原子核的上面、下面各是1个电子<电子云>,分别是1行1列。
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电子云>带负电荷,相互之间具有电吸引力,电子<电子云>必须尽可能的接近原子核。如此,第二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2行2列,插在第一层1行1列的外侧。如此,可以更近地接近原子核。
第三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3行3列,插在第二层2行2列的中间和外侧。第四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4行4列,插在第三层3行3列的中间和外侧。第五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5行5列,插在第四层4行4列的中间和外侧。……。如此,可以更近地接近原子核。
这样,每层电子<电子云>的数量就会是层数的平方乘以2,第一层2个电子<电子云>,第二层8个电子<电子云>,第三层18个电子<电子云>,第四层32个电子<电子云>,第五层50个电子<电子云>……。
电子<电子云>带有负电荷,相互之间具有电排斥力,相互之间应当尽可能的相互远离,相互之间应当尽可能的具有一定距离。可是,最内几层的电子<电子云>,由于原子核与电子<电子云>之间的电吸引力远远大于电子<电子云>相互之间的电排斥力,因此电子<电子云>相互之间只能是尽量紧紧地相邻在一起,只能是每层电子<电子云>的数量是层数的平方乘以2。
在最外几层,由于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电子云>之间的距离较远,相互之间电吸引力减少,电子<电子云>相互之间不能再尽量紧紧地相邻在一起。最外几层,电子<电子云>在相互之间的电排斥力的作用下,相互之间就要具有一定的距离,使得每层电子<电子云>数量减少,每层电子<电子云>的数量不再是层数的平方乘以2,而是次外层最多为18,最外层最多为8。
6、在认识了空间、体积基础上,可以去认识光波、能量、电流的本来面目
宇宙的空间、粒子的体积都是由最小单位(量子)“弦”构成的,弦具有磁性、磁力。粒子(如电子——电子云)可以放出一部分“弦”到空间中,产生光波,体积变小。光波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在球面上,构成空间的弦此时展现出磁力来。即,光波应当是,构成宇宙空间不同位置的弦,以光速依次地展现出磁力来。
另一个粒子(如电子)可以接收到光波,光波消失,粒子(如电子)就会从自己的位置上从空间中提取出相应的“弦”,体积变大。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变大,可以出现热胀等能量反应,可以出现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气态等能量反应,可以出现分子结构变化并放出光波等能量反应,而可以出现燃烧、爆炸等能量反应。“弦”可以带来能量反应,“弦”就是光子!!!。
一个粒子(如电子)放出相应的光子(弦)到空间中,产生光波。光波在空间中传导。另一个粒子(如电子)可以接收到这个光波,光波消失,这个粒子(如电子)就会从空间中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上提取出相应的光子(弦)。粒子(如电子)放出、提取的只能是光子,不会是光波;而在空间中传导的只能是光波,而不会是光子。由此,我们可以解释“光的波粒二象性”。
一个粒子接收光波提取光子(弦),同时可以立刻放出光子(弦)产生光波。借此,在一个导体内,一些电子<电子云>可以依次地接收光波、放出光波,而传递光波——射电光波,而产生电流。电流应当是射电光波在导体内的电子<电子云>之间的传递。射电光波具有方向性,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因此电流具有两种,正极电流、负极电流。当今物理学认为,电流是电子流动的反方向,正极电流是空穴向前流动,应当是错误的。
电子<电子云>接收“可见光波”提取光子,同时可以立刻放出光子产生“射电光波”。这些射电光波可以被依次传递,成为电流,这是光电效应。
磁铁转子带动磁力线旋转,此时磁力线如同光波(光波是构成空间的弦以光速依次地展现出磁力来,是以光速运动的磁力线)。周围的导体(如铜线)的电子<电子云>接收到(即被动切割到)磁力线,也会提取光子,同时也会立刻放出光子产生射电光波,这些射电光波可以被依次传递,成为电流,这应当就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切割磁力线没有阻力,不会为切割磁力线消耗能量,电能是白白从空间中获得的。空间是由弦(光子)构成的,空间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库。未来人们可以将发电机中的摩擦阻力减少到零,人们就可以凭空地、白白地、源源不断地从空间中获得电能(能量)。
7、在认识了宇宙空间基础上,可以去认识基本粒子、基本力的本来面目
宇宙空间是环的立方,有限无边,没有中心点或者说处处是中心点。任何一点都是宇宙空间的中心点,都具有前、后、左、右、上、下6个方向。沿着6个方向分别行驶任何距离,来到6个点上。每个点也都是宇宙空间的中心点,也都具有自己的前、后、左、右、上、下6个方向,这样就具有了36个方向。只是6个方向是实的,36个方向是虚的。
从宇宙起始点中只诞生了宇宙空间和物质世界(宇宙时间仅仅是个过程),宇宙空间和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基本粒子,就会具有某些相同特点。从宇宙起始点中直接诞生出来的粒子,就应当具有36个夸克,上夸克6个、下夸克6个、粲夸克6个、奇异夸克6个、顶夸克6个、底夸克6个。
其中33个夸克包含的都是不可见量子<虚点>,这33个夸克不能被观测到(不可见夸克)。只有3个上夸克包含的是可见量子<点、弦>可以被观测到(可见夸克),并且大部分是量子<点>,小部分是量子<弦>,这个粒子具有极大的质量、极小的体积,这是中子。
夸克不能单独存在,只能是36个夸克或6个夸克作为一个整体来存在。夸克内包含着量子——弦、点、虚点。量子<虚点>可以转变为量子<点>,量子<点>可以转变为量子<弦>。
中子可以分裂,36个夸克中的6个粲夸克、6个奇异夸克、6个顶夸克、6个底夸克可以再次分解,所包含的量子<虚点>全部转变为量子<弦>,并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
留下一个“6个上夸克”,其中3个上夸克包含的是不可见量子<虚点>,另3个上夸克包含的大部分是量子<点>,小部分是量子<弦>,这个粒子具有极大的质量、极小的体积,这是质子。
留下一个“6个下夸克”,其中3个下夸克包含的是不可见量子<虚点>,另3个下夸克包含的小部分是量子<点>,大部分是量子<弦>,这个粒子具有极小的质量、极大的体积,这是电子。
中子(36个夸克)相互之间具有互在互吸的关系。这是弱力(弱吸引力)。弱力建立在36个夸克基础上,弱力的力量较大,但不灵活,是一种快速递减的力。
建立在6个上夸克、6个粲夸克、6个顶夸克的粒子(如质子)是一类,带正电荷。建立在6个下夸克、6个奇异夸克、6个底夸克的粒子(如电子)是另一类,带负电荷。同类相互排斥,不同类相互吸引,这是电力(电吸引力、电排斥力)。
中子、质子各具有3个可见夸克,这6个夸克正好是“6个上夸克”,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可以组合在一起,不分开,这是强力。中子、质子不是同一类粒子,强力只有组合力,没有吸引力。
8、在原子核内部应当有一个由中子质子共同构成的外壳
借着强力,一个中子、一个质子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中子质子对”。锂6原子核是由3个“中子质子对”组成的。借着弱力(弱吸引力),3个“中子质子对”的中子这端是尽可能地相互接近,接触在一起。借着电力(电排斥力),3个“中子质子对”的质子这端是尽可能地相互远离。
一些原子核较大,是由较多的“中子质子对”组成的,这些“中子质子对”就应当构成一个壳状。在弱力(弱吸引力)的作用下,“中子质子对”中的中子尽力向内(原子核的中心),而构成原子核外壳的内层;并使得原子核尽力向中心收紧,使得原子核稳定。在电力(电排斥力)的作用下,“中子质子对”中的质子尽力向外(原子核外),而构成原子核外壳的外层;并使得原子核尽力向四周分开,使得原子核不稳定。
弱力是一种快速递减的力,中子之间距离为零时,弱力并不弱,中子之间的弱力(弱吸引力)远远大于质子之间的电力(电排斥力)。但是随着中子之间的距离增加,半个中子直径的距离、一个中子直径的距离……,中子之间的弱力(弱吸引力)会迅速变小(变弱);而质子之间的电力(电排斥力)不会如此迅速变小(变弱)。几个中子直径的距离时,中子之间的弱力(弱吸引力)会小于质子之间的电力(电排斥力)。
一个中子可以蜕变为一个质子、一个电子、一些光子,弱力减少,电力增加。当弱力(弱吸引力)小于电力(电排斥力)时,原子核就会发生裂变。
原子序数(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20以下的原子核,原子核中心可以是空的;在原子核内部可以只有原子核外壳,在原子核内,中子与质子之间的比例可以是1:1。原子序数是20以上的原子核,原子核中心不可以是空的,一定要具有另外的中子,一定要具有另外的弱力(弱吸引力);在原子核内,中子数一定是大于质子数。原子序数进一步增加,原子核进一步增大,在原子核中心,一定要具有更多的另外的中子,一定要具有更多的另外的弱力(弱吸引力);在原子核内,中子所占的比例一定是越来越大。
在元素周期表中,我们会看到,原子序数(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20以上的原子核,随着原子序数(质子数)增加,随着原子核增大,质子与中子之间的比例,开始是(1∶1),以后逐渐是(1∶1.1)、(1∶1.2)、(1∶1.3)、(1∶1.4)、(1∶1.5)、……。如氪84(36个质子、48个中子)是1∶1.333,氙131(54个质子、77个中子)是1∶1.426,氡222(86个质子、136个中子)是1∶1.581。
9、整个宇宙即所有粒子、原子核、星球的演化过程
在宇宙起始点诞生了时间,也诞生了第1组中子,其中1个中子发生中子蜕变,变成1个质子、1个电子、一些光子(弦),光子(弦)形成空间,这时也诞生了物质和空间。
随着时间的行驶,在宇宙空间的很多很多位置上,又诞生了很多很多组中子,物质继续诞生。每组中子诞生的同时,立即就有1个中子蜕变,产生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空间中,宇宙空间以光速膨胀,这个过程持续了很多年。
在这物质诞生期诞生的这一组、一组的中子,中子的数量应当都在几千以上,是高原子量原子核。在这物质诞生期结束后,原子核内的一个一个中子,也会逐渐地发生中子蜕变,同时原子核发生核裂变、核衰变。中子蜕变,产生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空间中,宇宙空间继续以光速膨胀。
随着中子蜕变,中子减少,质子增多,总有一天,对某个原子核来说,它会完全变成了一个、一个的质子。也就是原子核变成了氢1原子核,原子变成了氢1原子。
物质诞生后,借着电吸引力,原子核、电子<电子云>组成原子,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组成物体。借着万有引力,原子、分子、物体组成星球,星球组成星系(如银河系、仙女星系)。
宇宙内具有千亿数量的星系,星系与星系之间存在空间膨胀,并且空间膨胀的作用大于万有引力的作用,星系与星系之间,不存在相互吸引的关系,只存在相互远离的关系,星系与星系之间不能组成星系集团。
在早期,所有星球的原子核,所包含中子都很多。这时每个星球内都有中子蜕变,都有光子(弦)产生。在早期,所有的星球都是发光的星球,以前地球也是一个发光的星球。
一些星球较小,它所具有的原子核数量很少,很快它所具有的原子核都演化成了,含中子很少的原子核,或不含中子的氢1原子核。这时在这些星球内,不再有中子蜕变,不再有光子(弦)产生,这些星球不再发光。
随着中子蜕变,总有一天宇宙内所有的原子核都要演化成,含中子很少的原子核。这时所有的星球所具有的原子核,都是含中子很少的原子核。这时每个星球内都有中子蜕变,都有光子(弦)产生,这时所有的星球都要成为发光的星球。
随着中子蜕变,总有一天宇宙内所有的原子核,都要变成一个、一个的质子,即原子核都成为氢1原子核,原子都成为氢1原子。之后,氢1原子中的质子变为正电子,正电子与电子会涅灭变成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空间,宇宙空间继续以光速膨胀。
随着一个、一个的氢1原子涅灭,所有的星球都要由大到小,由有到无。当最后一个星球消失时,宇宙结束了。
10、从“点”这个终极出发,可以建立一个在终极基础上的科学理论体系
当今物理学仅把宇宙空间视为背景,把粒子视为一个点,对宇宙空间、粒子体积都视而不见。从宇宙本身是个“点”这个终极出发,可以认识宇宙空间、粒子体积的本来面目,并去认识光波、能量、电流等的本来面目。
借着认识宇宙空间的特点,可以认识基本粒子的构成,可以认识到一些粒子会具有更多的可见夸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粒子的周期表。可以认识到粒子为什么会出现蜕变,如为什么一个中子可以蜕变为一个质子、一个电子、一些光子。
宇宙中千亿千亿的恒星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中子蜕变,产生大量的光子(弦)。这些光子(弦)只能是加入到空间中去了,使得宇宙空间以光速在膨胀。
因宇宙本身是个“点”,是在个“点”内。宇宙中所有的量子(点、弦)和由量子构成的所有基本粒子,相当于都在同一个“点”上,相互之间就会具有互在互吸、互在互斥的关系。借此可以得出了一个基本力的统一理论。可以认识到基本力只能具有万有引力、磁力、电力、弱力、强力这5种。
在这些基础上,可以去认识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可以认识到为什么在较大的原子核内中子数必须大于质子数,认识到为什么原子核会出现核衰变、核裂变、“核聚变”。可以去认识原子核外的电子<电子云>排列,借此可以去认识分子、物体的构成。可以去认识粒子、原子核、星球的演化过程,可以去认识为什么恒星是发光的,而一些行星、卫星是不发光的。
中国科学院郭汉英研究员说过:“物理学并不是一个已完成的逻辑体系。相反,它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巨大混乱。科学发展的历史正预示着,一场新的变革正在酝酿,并且迟早会到来,物理学正面临新的挑战、酝酿新的突破”。从宇宙本身是个“点”这个终极出发,我们可以迎来这物理学的新突破。
(不得不略去一个自然段)
(不得不略去几个字)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整个宇宙是从一个点中诞生的,整个宇宙本身是个点”。来揭开宇宙的终极奥秘,来更好地认识宇宙中的一些未知奥秘,来纠正一些以前的错误认识,来建立起一个在终极基础上的、系统的、自洽的科学理论体系。
徐永海,手机(微信):18600229405,电子邮件:2496290774@qq.com,另一微信号:xuyonghai-1960。
《宇宙在个点内来认识量子如何构成宇宙》(8万多字)
https://xuyonghai.blogchina.com/761099966.html
https://xuyonghai1960.blogspot.com/2024/06/blog-post_24.html
《宇宙在个点内来认识量子如何构成宇宙》目录
1、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应当只发现了,光与任何运动体之间的速度差永远不变
2、相对于快速飞行者来说,时间会变短,并且整个宇宙的时间都会变短到零点
3、相对于快速飞行者来说,空间会变短,并且整个宇宙的空间都会变短到零点
4、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来认识到宇宙本身是个“点”,在个“点”内
5、电子的体积和宇宙的空间都是由弦构成,而可以具有磁矩线、磁力线
6、磁力线磁矩线是同方向相吸、反方向相斥,使得磁极是异极相吸、同极相斥
7、光波是空间中的弦依次展现出磁力来,弦、光波、能量、力之间的关系
8、电流是射电光波在电子之间的传递,电能的获得、应用与无限来源
9、两种电流,顺时针方向的、逆时针方向的,使得在半导体上产生芯片
10、整个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的,由此来得出一个粒子周期表
11、整个宇宙本身是个点,由此来得出一个基本力的统一理论
12、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与原子核的衰变,核裂变、核聚变的本来面目
13、空间与物质的演化过程,早期的原子核都是高原子量的原子核
14、原子核的演化过程,随着核衰变,原子核会一次、一次地变小
15、天体的演化过程,在宇宙早期,相对来说,温度是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