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在个点内来探索最小单位及其如何构成整个宇宙
——深入相对论来揭示空间粒子力光能电的统一
——《宇宙生物大脑的终极》第二编第四章
徐永海 著
目录
1、迈克耳逊干涉仪是放在快速运动的地球上,可是明线干涉条纹没有变成暗条纹
2、相对于快速飞行者来说,时间变短,空间变短,并且都可以变短到零点
3、即要从静止者的角度,也要从快速飞行者的角度,来全面地理解相对论
4、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来认识到宇宙本身是个“点”,在个“点”内
5、电子的体积和宇宙的空间都是由弦构成,而可以具有磁矩线、磁力线
6、磁力线磁矩线是同方向相吸、反方向相斥,使得磁极是异极相吸、同极相斥
7、光波是空间中的弦依次展现出磁力来,弦、光波、能量、力之间的关系
8、电流是射电光波在电子之间的传递,电能的获得、应用与无限来源
9、两种电流,顺时针方向的、逆时针方向的,使得在半导体上产生芯片
10、整个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的,由此来得出一个粒子周期表
11、整个宇宙本身是个点,由此来得出一个基本力的统一理论 68
12、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与原子核的衰变
13、空间与物质的演化过程,早期的原子核都是高原子量的原子核
14、原子核的演化过程,随着核衰变,原子核会一次、一次地变小
15、天体的演化过程,在宇宙早期,相对来说,温度是冷的
1、迈克耳逊干涉仪是放在快速运动的地球上,可是明线干涉条纹没有变成暗条纹
(1)、迈克耳逊干涉仪像一个十字架,借着半镀银玻璃片,一束光被分为两束光
(第1节)图1
在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中,迈克耳逊干涉仪像一个十字架,有十字架交叉点和左臂、右臂、上臂、下臂四个臂。一束光从左臂进入,到达十字架交叉点,遇到一个“左下——右上”(╱)呈45度角的半镀银玻璃片,被分为两束光。
一束光被这个十字架交叉点呈45度角的玻璃片反射,直角拐弯上行(走在上臂中)。到达上臂顶端,被一反射镜反射回来下行(依旧走在上臂中)。下行到十字架交叉点,经过十字架交叉点的玻璃片透射,继续下行,进入下臂。这束光(可称为“垂直的光”)在上臂垂直地走了一个往返,走了一个“‖”<垂直>路程。
另一束光经过这个十字架交叉点的玻璃片透射,继续右行(走在右臂中)。到达右臂顶端,被一反射镜反射回来左行(依旧走在右臂中)。左行到十字架交叉点,被十字架交叉点呈45度角玻璃片反射,直角拐弯下行,进入下臂。这束光(可称为“平行的光”)在右臂平行地走了一个往返,走了一个“=”<平行>路程。
上臂、右臂长度相等,“‖”<垂直>路程、“=”<平行>路程长度相等。如果“‖”<垂直>路程、“=”<平行>路程长30米,光走完“‖”<垂直>路程、“=”<平行>路程所用的时间就应当都是100纳秒。
(2)、迈克耳逊干涉仪是放在快速运动的地球上,明线的干涉条纹应当变成暗条纹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速度是29公里/秒,太阳带着地球在银河系中的运动速度是250公里/秒,银河系应当还带着地球在宇宙空间中以很快的速度在运动,如银河系和仙女星系正在以110公里/秒的速度相互接近,总之在宇宙空间中,地球是以很快的速度在运动。迈克耳逊干涉仪是放在我们这个快速运动的地球上,“垂直的光”是走在快速运动的上臂中,“平行的光”是走在快速运动的右臂中。
在行驶的火车车厢里,一个人垂直向上抛一个球,球撞到车厢天花板后垂直落下。期间火车已经行驶了一段距离,(在铁路边静止的人来看)球上抛的地点和球落下的地点不在同一个点上,这个球走的是一个“∧”路程(可称为兰布达路程,∧为希腊字母,发音为兰布达),(∧,为倒V字)。
“垂直的光”在走上臂时,如果与地球运动方向垂直,在一上一下的过程中,“垂直的光”走的也是“∧”<兰布达>路程。“∧”<兰布达>路程比“‖”<垂直>路程距离要长。“‖”<垂直>路程如果30米,“∧”<兰布达>路程就是“>30米”(如33米)(“>”为大于符号),“垂直的光”走完“∧”<兰布达>路程所用的时间就应当是“>100纳秒”(如110纳秒)。
一辆摩托车在轨道旁赶超一列火车时,如果火车长30米,因火车也在行驶着,并方向相同,摩托车行驶了较长的距离(如可以是百米上下),才能从(长30米的)火车的车尾行驶(赶超)到车头。之后摩托车立刻掉头行驶,速度不变,因火车也在行驶着,并方向相反,摩托车行驶了不长的距离(如可以是十米上下),就能从(长30米的)火车的车头行驶到车尾。这个摩托车走了一个“—=”路程(可称为鱼钩路程)。
“平行的光”在走右臂时,如果与地球运动方向平行,“平行的光”是顺着与对着地球运动方向各飞行了一段距离。顺着(方向相同)多走距离,对着(方向相反)少走距离,“平行的光”走的也是“—=”<鱼钩>路程。“—=”<鱼钩>路程比“=”<平行>路程距离要长。“=”<平行>路程如果30米,“—=”<鱼钩>路程就是“>>30米”(如36米)(“>>”为更大于符号),“平行的光”走完“—=”<鱼钩>路程所用的时间就应当是“>>100纳秒”(如120纳秒)。
根据复杂计算,“平行的光”所走的“—=”<鱼钩>路程(>>30米)(如36米)要比“垂直的光”所走的“∧”<兰布达>路程(>30米)(如33米)距离要长。将迈克耳逊干涉仪旋转90度,“垂直的光”变成了“平行的光”,这时这束光就需要多走一段距离,就要晚进入下臂。如果需要多走的是半个波长奇数倍的距离,两束光在下臂被一起观测时,就应当出现这种现象:“明线的干涉条纹变成暗条纹”。
(3)、迈克耳逊干涉仪,明线的干涉条纹应当变成暗条纹,可是没有变成暗条纹
“明线的干涉条纹应当变成暗条纹”,可是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确是“明线的干涉条纹没有变成暗条纹”,“垂直的光”、“平行的光”一定是同时(同相)进入下臂的,否则不会出现这种实验结果。“垂直的光”、“平行的光”是同时(同相)进入下臂的,这样只能是:
或者,距离变短:“垂直的光”所走的“>30米”(如33米)(“∧”兰布达路程),“平行的光”所走的“>>30米”(如36米)(“—=”鱼钩路程),都变短到30米(即“‖”<垂直>路程、“=”<平行>路程)。都变短到了30米,“垂直的光”、“平行的光”就会同时进入下臂,就会出现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距离不是死的、固定不变的、恒定的。
或者,时间变短:“垂直的光”走完“∧”<兰布达>路程所用的“>100纳秒”(如110纳秒),“平行的光”走完“—=”<鱼钩>路程所用的“>>100纳秒”(如120纳秒),都变短到100纳秒(即光走完“‖”<垂直>路程、“=”<平行>路程所用的时间)。都变短到了100纳秒,“垂直的光”、“平行的光”就会同时进入下臂,就会出现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时间不是死的、固定不变的、恒定的。
或者,光速变快:“垂直的光”加快了速度,用100纳秒走完它自己的“>30米”(如33米)(“∧”兰布达路程);“平行的光”加快了速度,用100纳秒走完它自己的“>>30米”(如36米)(“—=”鱼钩路程)。都加快了速度,“垂直的光”、“平行的光”就会同时进入下臂,就会出现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光速不是死的、固定不变的、恒定的。
或者,不论地球以多么快的速度飞行,光的速度依旧比地球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如此,光走的不再是“∧”<兰布达>路程、“—=”<鱼钩>路程,而依旧是“‖”<垂直>路程、“=”<平行>路程!!!!!!!。如此,如同地球静止不动,“垂直的光”、“平行的光”也会同时进入下臂,也会出现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
如果地球的运动速度是29公里/秒(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速度),那么光的速度依旧比这29公里/秒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如此,如同地球静止不动,“垂直的光”、“平行的光”也会同时进入下臂,也会出现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
如果地球的运动速度是250公里/秒(太阳带着地球在银河系中的运动速度),那么光的速度依旧比这250公里/秒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如此,如同地球静止不动,“垂直的光”、“平行的光”也会同时进入下臂,也会出现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
即光的速度永远比地球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即光与地球之间的“速度差”永远是30万公里/秒;如此,如同地球静止不动,“垂直的光”、“平行的光”也会同时进入下臂,也会出现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
2、相对于快速飞行者来说,时间变短,空间变短,并且都可以变短到零点
(1)、光的速度永远比地球的速度,比任何运动体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
在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中,迈克耳逊干涉仪像一个十字架,一束光从左臂进入,到达十字架交叉点,被分为两束光。一束光在上臂垂直地走了一个往返,另一束光在右臂平行地走了一个往返,之后这两束光都进入下臂。如果地球静止不动,这两束光就会同时进入下臂,就会出现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
可是地球是在以很快的速度在运动中(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速度是29公里/秒,太阳带着地球在银河系中的运动速度是250公里/秒,银河系还带着太阳及地球在宇宙空间中以很快的速度在运动),这两束光应当不会同时进入下臂,应当不会出现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
如果不论地球以多么快的速度飞行,但是光的速度永远比地球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如同于、类似于地球静止不动,这两束光也会同时进入下臂,也会出现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
迈克耳逊-莫雷实验是真实的,光的速度永远比地球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也应当是真实的。相对于光来说,如同地球静止不动!!!!!!。
即,不论地球以多么快的速度飞行,光的速度永远比地球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即,光与地球的之间的“速度差”永远不变、恒定不变,永远是、恒定是30万公里/秒。即,光相对于地球的速度(速度差)永远不变、恒定不变,永远是、恒定是30万公里/秒(更准确地说是C,299792.458km/s)。
如一些光是从前面迎头撞向地球,光撞到地球的速度应当是光速加上地球的速度。另一些光是从后面追尾撞向地球,光撞到地球的速度应当是光速减去地球的速度。可是不论从前面迎头撞到地球的光,还是从后面追尾撞到地球的光,它们相对于地球的速度(速度差)都是恒定的、不变的,都是30万公里/秒,不加,不减。
同样,应当也是,光的速度永远比任何运动体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即,光与任何运动体之间的“速度差”永远为30万公里/秒。即,光相对于任何运动体的速度(速度差)都是恒定的,都是不变的,都是30万公里/秒(更准确地说是C,299792.458km/s)。
打开手电筒可以发射出来一束光,这束光可以是一个光柱。如果光源从开到关是1秒钟,这个光柱的长度就是30万公里。如果光源从开到关是1年,这个光柱的长度就是1光年(距离),即近10万亿公里的长度(9,460,730,472,581千米)。如果光源从开到关是1亿年,这个光柱的长度就是1亿光年(距离)。如果光源从开到关是1百亿年,这个光柱的长度就是1百亿光年(距离)。这个光柱,这束光,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由一段一段的光段无缝连接构成的。
如果,我们与一个光柱的前端同时出发,与这个光柱一起飞行;这个光柱长度可以极长,长度可达百亿光年(距离)。在飞行中,我们会发现,不论我们的速度是多快,同时出发的这个光柱,它的速度总是比我们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在飞行中,我们一定会发现,这个光柱中的一段一段的光段,是不停地在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在超我们。
当我们的速度是1万公里/秒时,我们会发现,光柱的速度(一段一段光段的速度)依旧比我们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我们和光柱(一段一段的光段)之间的速度差,依旧是30万公里/秒,而不是29万公里/秒。
当我们的速度是10万公里/秒时,我们会发现,光柱的速度(一段一段光段的速度)依旧比我们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我们和光柱(一段一段的光段)之间的速度差,依旧是30万公里/秒,而不是20万公里/秒。
当我们的速度是29万公里/秒时,我们会发现,光柱的速度(一段一段光段的速度)依旧比我们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我们和光柱(一段一段的光段)之间的速度差,依旧是30万公里/秒,而不是1万公里/秒。
当我们的速度是100万公里/秒时,一定是,我们会发现,光柱的速度(一段一段光段的速度)依旧比我们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而不是我们的速度比光柱的速度(一段一段光段的速度)快70万公里/秒。
(2)、光的速度永远比我们的速度再快上30万公里/秒,会出现时间变短,会短到零点
在1881年-1887年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中,只发现了,不论地球如何运动,不论发光体如何运动,光相对于地球的速度都是相同的,永远不变。即,光与地球之间的速度差永远是30万公里/秒。即,方向相同时,光的速度永远比地球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即,光的速度永远比任何运动体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
光的速度永远比任何运动体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
打开手电筒可以发射出来一束光,这束光可以是一个光柱。如果光源从开到关是1秒钟,这个光柱的长度就是30万公里。如果光源从开到关是100亿年,这个光柱的长度就是100亿光年(距离)。这个光柱,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由一段一段的光段无缝连接构成的。
如果,我们和一个光柱的前端同时从地球出发,相伴着飞行了100亿光年的距离(近整个宇宙空间的距离),返回到地球。如果,相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用1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趟旅行。虽然我们的速度是非常的快,但是在飞行中,我们依旧会发现,这个光柱的速度依旧是比我们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这个光柱中的一段一段的光段依旧是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在不停地超我们。
这个光柱的前端一定比我们先返回地球,我们只能和这个光柱的中部或者后端同时返回地球。不论我们的速度是多快,即使是无限快,我们依旧不能超过光的前端,我们的速度依旧不能超过光的速度!!!。
这个光柱前端一定比我们先返回地球,我们一定是在这个光柱前端之后返回的地球。
我们是用1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趟旅行。我们返回地球的时刻,相对于快速飞行的我们来说,自然是在第1年结束这一时刻(=1年)。因为这个光柱的前端一定比我们先返回地球,所以光柱的前端返回地球的时刻,相对于快速飞行的我们来说,一定是在第1年结束之前的某一时刻(﹤1年),如11个月,如10个月。
即,相对于快速飞行的我们来说,光柱前端是在第“1年之前”这一时刻(﹤1年)返回地球的,我们是在第“1年”这一时刻(=1年)返回地球的。
这趟旅行的距离是100亿光年(距离)。因为光相对于地球上等待者的速度也不变,所以地球上等待者看到这个光柱前端返回地球的时刻,相对于他们来说,自然是在第100亿年结束这一时刻(=100亿年)。因为我们一定是在这个光柱前端之后返回的地球,所以地球上等待者看到我们返回地球的时刻,相对于他们来说,一定是在第100亿年结束之后的某一时刻(﹥100亿年)。
即,相对于地球上等待者来说,光柱前端是在第“100亿年”这一时刻(=100亿年)返回地球的,我们是在第“100亿年之后”这一时刻(﹥100亿年)返回地球的。
我们与地球上的等待者重逢时,我们只过了1年,我们仅仅长了1岁;可是,地球上等待者已经过了100多亿年,他们已经长了100多亿岁。并不是我们过了1年,地球上等待者也过了1年;更不是地球上等待者过了100多亿年,我们也跟着过了100多亿年。
而是!!!,由于我们的快速飞行,相对于我们来说,地球上等待者的100多亿年变短到了我们自己的1年;相对于快速飞行的我们来说,时间(时段)变短了!!!。
如果我们的速度还快,越来越快,最后无限快时;相对于我们来说,时间(时段)还要变短,100多亿年就要变短到1天、1秒,最终会变短到0秒。
(3)、宇宙空间是以光速膨胀来的,当宇宙时间变短时,宇宙空间也应当相应变短
宇宙空间膨胀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告诉我们:“宇宙有个起始点,在宇宙起始点,没有时间、空间、物质,是零点虚空的。随着时间的诞生,也诞生了空间和物质。随着时间行驶,宇宙空间以光速膨胀,目前宇宙时间是100多亿年,宇宙空间是100多亿光年(距离)。随着宇宙空间膨胀,位于宇宙空间不同位置的由物质构成的众多星系,相互之间就会彼此远离,距离越远的彼此远离的速度越快”。
目前整个宇宙时间是100多亿年。当相对于快速飞行的我们来说,100多亿年变短到1年时;此时相对于快速飞行的我们来说,100多亿年的整个宇宙时间也变短到了1年。即,此时相对于快速飞行的我们来说,整个宇宙时间也仅仅只有1年。
宇宙空间是以光速膨胀来的。当整个宇宙时间是1年时,整个宇宙空间只能是1光年(距离)。当我们以很快的速度飞行时,不仅时间变短,空间(距离)也变短。
如果我们的速度还快,最后无限快时;此时,相对于我们来说,100多亿年的整个宇宙时间(时段)都要变短到1月、1天、1分、1秒、0秒;此时,相对于我们来说,100多亿光年(距离)的整个宇宙空间也都要相应地变短,以至变短到……30万公里……0米。
当我们快速飞行时,相对于我们来说,时间(时段)、空间(距离)都变短。当我们的速度是无限快时,相对于我们来说,整个宇宙的时间、空间都要变短到零点。
宇宙的时间、空间,不是死的、绝对的、固定不变的;应当是相对于不同速度,展现为不同大小;应当是相对于无限快的速度,展现为零点。
3、即要从静止者的角度,也要从快速飞行者的角度,来全面地理解相对论
(1)、相对于静止者,可以得出,光速是最快速度,30万公里/秒是最快速度
假设,我们作为快速飞行者和一个光柱前端同时从地球出发,和这个光柱一起飞行。都飞行了100亿光年(距离),返回到地球。
相对于我们快速飞行者,在快速飞行中,我们会发现,不论我们飞行的速度是多快,光的速度永远比我们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这个光柱的速度永远比我们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一节节光段的速度永远比我们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一节节光段总是连续着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在超越我们(超我们)。
因为,这个光柱的速度依旧是比我们快速飞行者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所以,一定是,这个光柱的前端先返回的地球,我们后返回的地球。
光柱前端永远飞在我们快速飞行者的前面,我们快速飞行者永远飞在光柱前端的后面。
对我们快速飞行者(自己!!!)来说是这样,是如此;对地球上等待者、静止者(他人!!!)来说也是这样,也是如此。即,快速飞行者永远飞在光柱前端的后面,快速飞行者永远不能超过光柱前端。
因为,光与任何运动体(包括静止者)之间的速度差永远为30万公里/秒。所以,相对于静止者来说,光(光柱)与静止者之间的速度差也是30万公里/秒。所以,相对于静止者来说,光、光柱的速度永远是30万公里/秒。相对于静止者来说,光柱前端的速度永远是30万公里/秒。
因为,相对于静止者来说,快速飞行者永远不能超过光柱前端。因为,相对于静止者来说,光柱前端的速度永远是30万公里/秒。所以,相对于静止者来说,那些快速飞行者的速度永远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
因此,相对于静止者来说,自然可以得出:“30万公里/秒是最快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那些快速飞行者的速度可以越来越接近30万公里/秒,但是永远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
但是,在飞行中,我们快速飞行者只是会看到,光柱的速度永远比我们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一节节光段的速度永远比我们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一节节光段总是连续着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在超越我们(超我们)。
总之,在这里,只是相对于静止者来说:“30万公里/秒是最快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那些快速飞行者的速度可以越来越接近30万公里/秒,但是永远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在这里,这些是相对于静止者来说的,来出现的,来发生的。相对于快速飞行者,静止者是他人。
在这里,相对于快速飞行者自己来说:“光的速度永远比快速飞行者自己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当自己的速度是10万公里/秒时,光的速度依旧比自己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即光的速度相当于是加快到了40万公里/秒;当自己的速度是无限快时,光的速度依旧比自己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即光的速度相当于是加快到了‘无限快加上30万公里/秒’”。在这里,这些是相对于快速飞行者(自己)来说的,来出现的,来发生的。
因此,我们必须即要从静止者自己的角度来考虑,也要从快速飞行者自己的角度来考虑,不能忽视任何一个,不能落下任何一个,我们才能正确理解(狭义)相对论。
(2)、从静止者角度来计算快速飞行者的速度、时间、空间,不应是唯一的选择
假设,几个快速飞行者和一个光柱前端同时从地球出发,和这个光柱一起飞行。他们都飞行了100亿光年(距离),返回到地球。
相对于地球上的等待者(即,静止者)来说,他一定是在第100亿年结束这一刻,等到光柱前端返回地球的。相对于地球上的等待者(静止者)来说,光、光柱、光柱前端的速度永远是30万公里/秒,更准确说是C(C是光速的符号,C是29.9792458万公里/秒,是1光年/1年,是100亿光年/100亿年)。
如果,地球上的等待者(静止者),是在第101亿年结束这一刻,等到第一个快速飞行者返回地球的(比光柱前端晚回来了1亿年)。那么,相对于地球上的等待者(静止者)来说,应当有理由认为,在飞行中,第一个快速飞行者的速度等于0.99C(29.67945334万公里/秒),比光(光柱)的速度是慢上0.299792458万公里/秒,之间的速度差是0.299792458万公里/秒。
如果,地球上的等待者(静止者),是在第110亿年结束这一刻,等到第二个快速飞行者返回地球的(比光柱前端晚回来了10亿年)。那么,相对于地球上的等待者(静止者)来说,应当有理由认为,在飞行中,第二个快速飞行者的速度等于0.90C(26.98132122万公里/秒),比光(光柱)的速度是慢上2.99792458万公里/秒,之间的速度差是2.99792458万公里/秒。
……
可是,事实上,确是,在飞行中,光(光柱)比任何飞行者都要快上C(29.9792458万公里/秒);任何飞行者都要比光(光柱)慢上C(29.9792458万公里/秒);之间的速度差,永远是C(29.9792458万公里/秒);之间的速度差,不会是其它的速度(如0.299792458万公里/秒、2.99792458万公里/秒……)。
也就是说,从静止者自己的角度来推测、计算,每个快速飞行者与光(光柱)之间的速度差(如,是0.299792458万公里/秒,是2.99792458万公里/秒……),虽然是可以的,但却不是快速飞行者自己的实际情况。
同样,从静止者自己的角度来推测、计算,每个快速飞行者的速度是0.9C(26.98132122万公里/秒)、0.99C(29.67945334万公里/秒)、0.999C(29.94926655万公里/秒)、0.9999C(29.97624788万公里/秒)……,虽然是可以的,但却不是快速飞行者自己的实际情况。
自然,从静止者自己的角度来推测、计算,快速飞行者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29.9792458万公里/秒),虽然是可以的,但却不是快速飞行者自己的实际情况。
相对于静止者,相对于快速飞行者,他们各自有着大小不同的时间、空间(距离)、速度,这应当就是“相对论”的核心,所以才叫做“相对论”。
因此,我们必须即要从静止者自己的角度来考虑,也必须要从快速飞行者自己的角度来考虑,不能忽视任何一个,不能落下任何一个,我们才能正确理解(狭义)相对论。
即,相对于静止者,光速(30万公里/秒)是最快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30万公里/秒)。相对于静止者来说,时间、空间不变。
而,相对于快速飞行者,光的速度永远比快速飞行者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相对于快速飞行者,光的速度可以是1亿公里/秒+30万公里/秒、可以是1光年/秒+30万公里/秒、……。并且相对于快速飞行者来说,时间、空间要变短。当快速飞行者的速度足够快时,相对于快速飞行者来说,整个宇宙的时间、空间都会变短到零点。
(3)、基于迈克耳逊-莫雷实验,来进一步地、更全面地理解(狭义)相对论
在1881年-1887年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中,只发现了,不论地球如何运动,不论发光体如何运动,光相对于地球的速度都是相同的,永远不变。即,光相对于任何运动体的速度都是相同的,永远不变。即,光与任何运动体的速度差永远是30万公里/秒。即,光的速度永远比任何运动体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
如果我们和一个光柱的前端同时从地球出发,相伴着飞行了100亿光年的距离,返回到地球。我们是用1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趟旅行,在飞行中,这个光柱的速度依旧是比我们快速飞行者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一定是,这个光柱的前端先返回的地球,我们后返回的地球。返回地球的时刻,相对于快速飞行的我们来说,我们是用了1年的时间,这束光前端是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
因为光相对于地球上等待者的速度也不变,所以地球上等待者看到这个光柱前端返回地球的时刻,自然是在第100亿年结束这一时刻。因为我们一定是在这个光柱前端之后返回的地球,所以地球上等待者看到我们返回地球的时刻,一定是在第100亿年结束之后的某一时刻。
我们与地球上的等待者(静止者)重逢时,地球上的等待者(静止者)已经过了100多亿年,他们已经长了100多亿岁;而我们只过了1年,我们仅仅长了1岁。相对于快速飞行者来说,时间(时段)变短了;即,静止者的100多亿年变短到了快速飞行者的1年。
相对于地球上的等待者(静止者)来说,我们快速飞行者是慢于光柱的前端,我们快速飞行者的速度是慢于光速30万公里/秒(1光年/年)。
可是,另一方面,地球上的等待者(静止者)会发现,我们真的是仅仅长了1岁,我们真的是仅仅用了1年的时间就飞行100亿光年的距离(相对于静止者来说,这100亿光年的距离是实实在在的)。相对于地球上的等待者(静止者)来说,我们快速飞行者的速度又是100亿光年/年,是明显快于光速30万公里/秒(1光年/年)。
即,就我们快速飞行者的速度,相对于地球上的等待者(静止者)来说,一方面是慢于光速30万公里/秒(1光年/年);另一方面又是100亿光年/年,明显快于光速30万公里/秒(1光年/年)。
相对于我们快速飞行者来说,我们确实也是仅仅只用了1年的时间,就飞行100亿光年的距离(相对于静止者来说,这100亿光年的距离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快速飞行者的速度确实也应当是100亿光年/年,是明显快于光速30万公里/秒(1光年/年)。
“宇宙空间是以光速膨胀来的”,当整个宇宙时间是1年时,整个宇宙空间只能是1光年(距离)。当我们以上述的速度快速飞行时,相对于我们快速飞行者来说,整个宇宙空间(100多亿光年)也会变短到了1光年(距离)。当我们以很快的速度飞行时,不仅时间变短,空间(距离)也会变短。
依据空间变短,相对于我们快速飞行者来说,我们会发现,我们又是用了1年的时间,仅仅飞行近1光年的距离,我们快速飞行者的速度又是慢于光速30万公里/秒(1光年/年)。
即,就我们快速飞行者的速度,相对于我们快速飞行者自己来说,一方面是100亿光年/年,明显快于光速30万公里/秒(1光年/年);另一方面又是慢于光速30万公里/秒(1光年/年)。
总之:
就快速飞行者的速度,相对于静止者来说,一方面是慢于光速30万公里/秒(1光年/年),30万公里/秒是最快速度,(在这里,静止者没有考虑到相对于快速飞行者的时间变短);另一方面又是100亿光年/年,明显快于光速30万公里/秒(1光年/年),(在这里,静止者考虑到了相对于快速飞行者的时间变短)。
就快速飞行者的速度,相对于快速飞行者自己来说,一方面是100亿光年/年,明显快于光速30万公里/秒(1光年/年),(在这里,快速飞行者没有考虑到相对于快速飞行者自己的空间变短);另一方面又是慢于光速30万公里/秒(1光年/年),30万公里/秒是最快速度,(在这里,飞行者考虑到了相对于快速飞行者自己的空间变短)。
对这4种速度,我们只有全部认识到,没有忽视任何一个,没有落下任何一个,我们才能正确理解(狭义)相对论。即:
Ⅰ、光的速度永远比任何运动体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光相对于任何运动体的速度永远不变,光速不变)。
Ⅱ、当我们快速飞行时,相对于我们快速飞行者来说,时间(时段)变短,空间(距离)变短。
Ⅲ、当我们快速飞行者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是无限快时,相对于我们快速飞行者来说,整个宇宙的时间、整个宇宙的空间就会是越来越短,越来越接近“零点”,最后成为“零点”。
或者,依据在不断地变短(变小)的空间,当我们的速度越来越接近光速30万公里/秒,最后是光速30万公里/秒时,相对于我们快速飞行者来说,整个宇宙的时间、整个宇宙的空间就会是越来越短,越来越接近“零点”,最后成为“零点”。
4、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来认识到宇宙本身是个“点”,在个“点”内
(1)、整个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一定是虚空的、零点的,是个点,在个点内
在1881年-1887年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中,只发现了,不论地球如何运动,不论发光体如何运动,光相对于地球的速度都是相同的,永远不变。即,光与地球之间的速度差永远是30万公里/秒。即,方向相同时,光的速度永远比地球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
即,光的速度永远比任何运动体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
当我们以很快的速度飞行时,相对于我们来说,宇宙的时间、空间会变短。那么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一定是虚空的。
当我们的速度是足够快、无限快时,相对于我们来说,整个宇宙的时间、空间就会变短到零点。那么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一定是虚空的、零点的,是个“点”,是在一个“点”之内。
通过这科学发现,通过这狭义相对论,我们可以得出:宇宙的时间、空间不是死的、绝对的、固定不变的。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一定是虚空的、零点的,是个“点”,是在一个“点”之内。整个宇宙(宇宙时间、宇宙空间)都是在这个“点”之内展现的。
宇宙空间膨胀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说:在138亿年前,整个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的;并且随着宇宙时间的行驶,宇宙空间以光速在膨胀。只有宇宙本身是个“点”,并一直都在这个“点”内,一直就没有离开过这个“点”;才有可能从一个“点”中诞生出如此宏大的宇宙。
通过这哲学推理,我们也可以得出: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一定是虚空的、零点的,是个“点”,是在一个“点”之内;整个宇宙(宇宙时间、宇宙空间)都是在这个“点”之内展现的。
(2)、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本身)也一定是虚空的、零点的,是个点,在个点内
如果我们以某种速度快速飞行时,相对于我们来说,100多亿年的整个宇宙时间变短到1年,100多亿光年(距离)的整个宇宙空间变短到1光年(距离),此时整个物质世界也要相应地变小,地球、太阳等星球的体积、质量也要相应地变小,此时直径1万多公里的地球就要变小到1毫米,地球如同一个小米的米粒。
如果我们的速度还快,相对于我们来说,整个物质世界还要变小,地球、太阳等星球的体积、质量还要变小。如果我们的速度无限快,相对于我们来说,100多亿年的整个宇宙时间变短到0秒,100多亿光年(距离)的整个宇宙空间变短到0米,此时整个物质世界也要变小到“0”,体积为“0”,质量为“0”。
在宇宙中,不同的物质可以具有不同的速度,可以具有很多不同快慢的速度(当然,无限快的速度等等,应当是只能停留在理论上)。如,我们的地球是以某种很快的速度在运动中,而一些物质的运动速度是明显地慢于我们地球的运动速度,而另一些物质的运动速度是明显快于我们地球的运动速度。
相对于速度快的物质来说,整个宇宙的时间、空间要变短,物质世界的体积、质量要变小。相对于速度慢的物质来说,整个宇宙的时间、空间要变长,物质世界的体积、质量要变大。
通过进一步理解相对论,通过这广义相对论,我们可以认识到整个宇宙(整个宇宙时间、整个宇宙空间、整个物质世界)不是死的、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时间、空间、体积、质量都不是死的、绝对的、固定不变的。
整个宇宙(宇宙时间、宇宙空间、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本身)一定是虚空的、零点的,是个“点”,是在一个“点”之内。整个宇宙(宇宙时间、宇宙空间、物质世界)都是在这个“点”之内展现的。
(3)、最小单位不具有质量、体积的属性,因此整个物质世界本身是个点,在个点内
一宇宙本身是个“点”,二整个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的,自然可以从“起始点”中诞生出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点”,这些“点”一定是宇宙的最小单位。
宇宙本身是个“点”,所有的最小单位“点”相当于都在同一个点上,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你在我这里,我在你那里;你吸引着我,我吸引着你,相互之间具有互在互吸的关系”。这是万有引力,互在是万有引力的场,互吸是万有引力的力。中子、质子、电子等粒子内具有这最小单位“点”时,也就具有了万有引力、重量、质量。
从宇宙起始点中诞生了宇宙空间,并且宇宙空间以光速在膨胀,宇宙的空间、粒子的体积不应当视而不见,而应当是物理学研究的重点!!!。
从“起始点”中诞生出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点”,一些“点”可以表现为最短的线,即表现为“弦”。一些弦(线)可以构成一个面,一些面可以构成一个体。在“弦”基础上,可以构成粒子的体积、宇宙的空间,可以构成整个物质世界和整个宇宙,这应当就是物理学上的“弦理论”。
宇宙的空间(体积)一定是建立在不具有体积属性的最小单位“弦”基础上;物质世界的质量、体积一定是建立在不具有质量、体积属性的最小单位“点”、“弦”基础上。
如,分子是由具有质量、体积的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具有质量、体积的粒子构成;而粒子(及夸克)是由不具有质量、体积属性的最小单位“点”、“弦”构成。因此,整个宇宙(宇宙时间、宇宙空间、物质世界)可以相对于不同速度展现出不同大小,相对于足够快、无限快的速度展现为零点。
(最小单位“点”、“弦”构成夸克,夸克构成粒子。但是夸克不能单独存在,因此也可以说,是最小单位“点”、“弦”构成了粒子)。
基于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基于宇宙的最小单位一定不具有质量、体积的属性,来进一步地理解广义相对论,我们可以认识到:当我们以很快的速度飞行时,相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时间、空间会变短,而且物质的体积、质量也会变短、变小,并且整个物质世界都会变短、变小;当我们的速度是足够快、无限快时,相对于我们来说,整个物质世界都会变短、变小到零点。
通过这科学发现,通过这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我们可以得出:整个宇宙(宇宙时间、宇宙空间、物质世界)不是死的、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整个宇宙(宇宙时间、宇宙空间、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本身)一定是虚空的、零点的,是个“点”,是在一个“点”之内;整个宇宙(宇宙时间、宇宙空间、物质世界)都是在这个“点”之内展现的。
(4)、宇宙空间是有限无边的,是没有中心点的,宇宙本身一定是个“点”,在个“点”内
宇宙空间膨胀理论(宇宙有个起始点)说:“整个宇宙的历史(年龄、岁数)只有138亿年,在138亿年前整个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的”。
整个宇宙是从一个“点”中诞生的。自然可以从“起始点”中(或者宇宙的物质诞生期内)诞生出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点”。“点”应当是宇宙的一种“最小单位”。一个“点”可以转变为或者表现为一个“弦”——最短的线——最短的弧形曲线。“弦”应当是宇宙的另一种“最小单位”。
极多的“弦”可以连接成一个最大的“环(环线)”,极多的最大的“环(环线)”可以构成一个最大的“环的平方”(球面),极多的最大的“环的平方”(球面)可以构成一个最大的“环的立方”,这个最大的“环的立方”应当就是整个宇宙空间。
一些“弦”可以连接成一个极小的“环(环线)”,一些极小的“环(环线)”可以构成一个极小的“环的平方”(球面),这个极小的“环的平方”(球面)内包含着一个小体积,小体积本身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也是由“弦”构成的,这些弦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粒子的体积。
宇宙空间(宇宙空间的体积)应当是由“弦”构成的。粒子(如中子、质子、电子等)的体积也应当是由“弦”构成的。
体育场的环型跑道是个环,是个环线。它的长度是有限的,只有400米。在环型跑道(环线)上,无论顺时针跑,还是逆时针跑,(不论是向前跑,还是向后跑),我们都可以无限地跑下去。环线(如环型跑道)是没有两端的,是没有边界的,也是没有中心点的。
很多的环(环线)可以构成一个球面(环的平方),如地球仪的表面(球面)可以说是由很多个环(环线,如纬度线)构成的。球面,如地球的表面,它的面积也是有限的,地球的表面就这么大,只有5.1亿平方公里。在地球表面(球面)上,向东(向左)一直走我们会从西边(右边)回来,向南(向前)一直走我们会从北边(后边)回来。球面(如地球表面)是没有边界的,也是没有中心点的。
环线是一维的,球面是二维的,很多个(无数个)一维的“环线”可以组成一个二维的“球面”,球面可以称为“环的平方”。同样的道理,很多个(无数个)二维的“环的平方”(球面)也可以组成一个三维的“环的立方”。
宇宙空间一定就是个“环的立方”,类似环线和球面,是有限的,同时是没有边界的,是没有中心点的。向左(向东)一直走我们会从右边(西边)回来,向前(向南)一直走我们会从后边(北边)回来,向上边一直走我们会从下边回来。
一维的环线(有前后,没有左右,没有上下)包着一个二维的圆面(有前后,有左右,没有上下)。二维的球面(有前后,有左右,没有上下),像膜一样,包着一个三维的球体(有前后,有左右,有上下)。同样的道理,我们这个三维的宇宙空间(有前后,有左右,有上下),也应当像膜一样,包着一个四维的“空间”(有前后,有左右,有上下,另外还另有一个空间维度)。像膜一样,我们这个三维的宇宙空间包着一个四维的空间,这应当就是物理学上的“膜理论”了。膜理论也是物理学上的重要学说、重要观点。
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我们无法理解四维的空间(不是单单地加个时间维度就可以了;加个时间维度也不是四维空间,而是四维时空),更无法理解这个四维空间还被我们这个三维空间包着。
但是,当宇宙本身是个“点”时,我们就好理解了。因为不论环线(包着一个二维的圆面)、球面(包着一个三维的球体)、宇宙空间(包着一个四维的空间),当他们变小到零时,都是一个点;这个“点”你可以说它就是1、2、3、4、5……维的空间变成零时的点;这个“点”你可以说它包着2、3、4、5、6……维的空间。
(5)、相对于光来说,宇宙本身一定是虚空的、零点的,是个“点”,是在个“点”之内
如果,几个快速飞行者和一个光柱前端同时从地球出发,和这个光柱一起飞行。他们都飞行了100亿光年(距离),返回到地球。
第一位是用了1年的时间飞完了这个路程;第二位是用了10年的时间飞完了这个路程;第三位是用了100年的时间飞完了这个路程。
因光的速度永远比任何运动体的速度还再快上30万公里/秒。相对于第一位来说,光柱前端是在第“近1年”这一时刻返回的地球;相对于第二位来说,光柱前端是在第“近10年”这一时刻返回的地球;相对于第三位来说,光柱前端是在第“近100年”这一时刻返回的地球。相对于地球上等待者来说,他是在第100亿年这一时刻,看到光柱前端返回的地球。
那么,相对于这个光柱前端自己来说,它到底是在什么时刻返回的地球。按照常理说,光柱前端返回地球的时刻,不应当同时是,第“近1年”这一时刻、第“近10年”这一时刻、第“近100年”这一时刻、……、第100亿年这一时刻。按照常理说,它只应当是其中的一种才对。
可是,光柱前端(光)返回地球的时刻,相对于光自己来说,就是同时是第“近1年”这一时刻、第“近10年”这一时刻、第“近100年”这一时刻、……、第100亿年这一时刻。并且可以是,同时是宇宙时间中的任一时刻、每一时刻。相对于光自己来说,时间(整个宇宙时间)都是虚空的、零点的。并且,相对于光自己来说,空间(整个宇宙空间)都是虚空的、零点的。
因此,我们不能来确定,也不必来确定,相对于光自己来说,光返回地球的时刻。
相对于第一位来说,他是用了1年的时间飞完了100亿光年的路程,他的速度应当是100亿光年/年。相对于第二位来说,他是用了10年的时间飞完了100亿光年的路程,他的速度应当是10亿光年/年。相对于第三位来说,他是用了100年的时间飞完了100亿光年的路程,他的速度应当是1亿光年/年。
因光的速度永远比任何运动体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1光年/年)。那么,相对于第一位来说,光柱前端的速度应当是100亿光年/年+1亿光年/年。相对于第二位来说,光柱前端的速度应当是10亿光年/年+1亿光年/年。相对于第三位来说,光柱前端的速度应当是1亿光年/年+1亿光年/年。相对于地球上等待者来说,光柱前端的速度仅仅是1光年/年(30万公里/秒)。
那么,相对于这个光柱前端(光)自己来说,它的速度到底是多少。按照常理说,它只应当是其中的一种才对。
可是,光的速度,相对于光自己来说,就是同时是100亿光年/年+1亿光年/年、10亿光年/年+1亿光年/年、1亿光年/年+1亿光年/年、1光年/年(30万公里/秒)。相对于光自己来说,可以同时是任何速度。相对于光自己来说,光的速度,是虚空的、零点的。
相对于光自己来说,时间、空间(整个宇宙时间、整个宇宙空间)都是虚空的、零点的。相对于光自己来说,光的速度,都是虚空的、零点的。
对光自己来说,就是,只是,光的速度永远比任何运动体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任何运动体的速度永远都不能超过光的速度,光的速度是最快的速度,光速(30万公里/秒)是最快的速度。
(6)、整个物质世界是按照一个数学方程,按照一个“自然律、道”在运动
中子、质子、电子,都是一个、一个实实在在的粒子,它们具有体积和质量,它们相互之间具有万有引力、磁力、电力、弱力、强力,它们还有能量作用。在此基础上,粒子具有相应的运动。粒子的运动都是建立在因果关系基础上。
粒子是按照因果关系进行发展变化的,粒子的运动是可以用一个数学方程来描述的。整个物质世界是建立在中子、质子、电子等粒子基础上,整个物质世界的运动也是可以用一个更大的数学方程来描述的。整个物质世界就是在按照这个更大的数学方程进行发展变化的。
整个物质世界是在按照一个固定的数学方程在发展变化,或者说整个物质世界是在按照一个固定的“律”在发展变化;这个固定的“数学方程”、这个固定的“律”就是“自然律”。“自然律”就是“道”,或者说“自然律”就是“道”的一部分。
在宇宙中,不同的物质可以具有不同的速度,可以具有很多不同快慢的速度。相对于速度快的物质来说,整个宇宙的时间、空间要变短,物质世界的体积、质量要变小。相对于速度慢的物质来说,整个宇宙的时间、空间要变长,物质世界的体积、质量要变大。
不论相对于速度快的物质,宇宙时间、空间变短了,物质世界体积、质量变小了;还是相对于速度慢的物质,宇宙时间、空间变长了,物质世界体积、质量变大了;但是,可是,只是,所有的星球、物体、分子、原子、粒子依旧都是按照这个固定的数学方程、按照这个固定的“自然律”、按照这个“道”,在运动着,在发展变化着。
相对于速度足够快、无限快来说,整个宇宙是零点,宇宙时间、宇宙空间、物质世界都在一个点内;在这个点内,整个物质世界同样是在按照这个固定的数学方程在进行发展变化,按照这个固定的“自然律”、“道”在进行发展变化。自然律、道才是宇宙的本来面目。
整个宇宙、整个物质世界、各个物质,相互之间永远是按照“自然律、道”在运动着,在发展变化着。
宇宙本来面目(本身)是虚空的、零点的,是个“点”,在一个“点”之内,整个宇宙(宇宙时间、宇宙空间、物质世界)都是在这个“点”之内展现的。在这个“点”之内,存在着“道、自然律、规律、律”,其中一个重要的“律”就是:光的速度永远比任何运动体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更准确是C,29.9792458万公里/秒)。
如此宏大的宇宙仅仅是在一个“点”之内,可以说这如同梦境。在一个小小的脑基础上,我们每个人以及其它某些动物都可以具有梦境,梦境中的世界可以很大很大。在我们的梦境中,梦境中的我们和一切事物,对梦境中的我们来说,都是真实的。只是不论做事还是发展变化,都可以没有逻辑,梦境中的我们也不感到奇怪。在一个小小的“点”之内,自然也可以来展现如此宏大的宇宙,所有的粒子、原子、分子和整个物质世界、整个宇宙,相互之间都是真实的。并且都是按照逻辑在发展变化,按照“道”在发展变化。
5、电子的体积和宇宙的空间都是由弦构成,而可以具有磁矩线、磁力线
(1)、弦应当具有磁力,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应当是建立在弦基础上
宇宙空间膨胀理论(宇宙有个起始点)告诉我们,整个宇宙是从一个“点”中诞生的;而只有整个宇宙一直都在这个“点”内,一直都没有离开过这个“点”,才有可能从一个“点”中诞生出如此宏大的宇宙。
进一步了解迈克耳逊-莫雷实验,进一步理解相对论,我们可以认识到,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是“虚空的、零点的”,是个“点”;即整个宇宙真的是,一直都在一个“点”内,一直都没有离开过这个“点”。
既然能理解整个宇宙是从一个“点”中诞生的,自然也应当能理解整个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是在一个“点”内,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是个“点”。
由于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是个“点”,那么宇宙的最小单位、基本单位,如“弦”等,一方面它们分别在宇宙的不同位置上,另外一方面它们又相当于都在同一个“点”上。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关系):“你在我这里,我在你那里”。
“弦”是个矢量,具有方向性;方向相同的“弦”,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你在我这里,我在你那里,你吸引着我,我吸引着你,相互之间具有互在互吸的关系”;方向相反的“弦”,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你在我这里,我在你那里,你排斥着我,我排斥着你,相互之间具有互在互斥的关系”。这是磁力,互在是磁力的场,互吸是磁吸引力,互斥是磁排斥力。
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应当是建立在弦基础上的,弦应当是具有磁力(磁性)的。磁力是建立在弦基础上,磁力更是建立在宇宙本身是个点基础上。
磁力是建立在宇宙本身是个点基础上,磁力是不需要媒介来传递的,也是不能被阻隔的。因为不需要媒介来传递,所以不同的“弦”相互之间的磁力,建立是同时“立刻”建立的,消失也是同时“立刻”消失的。如,太阳上突然出现一个磁铁,它会与地球上的另一个磁铁立刻发生相互作用,不需要经过8分钟。
全宇宙和全宇宙中的所有物质,是存在同一时刻的;只是相对于不同速度的“人或物”来说,从“另一个同一时刻”到达“这一个同一时刻”之间的时段,是不同长短而已。如相对于我们来说,从宇宙起始点这一时刻到目前这一时刻的时段是138亿年;而相对于快速飞行的其它物来说,这个时段可能只有10亿年、1亿年……,相对于速度无限快来说,这个时段只有0秒。
(时间应当包括时段、时刻。时刻是个点,是零维的;时段是个线,是一维的。时间常指时段)
(2)、电子应当具有较大的体积,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的体积,就是电子本身
粒子的体积,如中子、质子、电子的体积,应当是由具有磁力的弦构成的。构成粒子的弦,如同地球仪上的经度线(如,东经90度弦,西经45度线,……等),从南极(S)到北极(N),或从北极(N)到南极(S),具有方向性。即,弦的一端为N极,另一端为S极。构成同一粒子体积的弦,磁力方向是相同的,从而使中子、质子、电子等粒子也具有磁力(磁矩)。即,粒子的一端为N极,另一端为S极。因此,在对撞机内,在磁场的作用下,中子、质子、电子等粒子可以被吸引着快速运动。
即使不在对撞机内,不在这强大磁场的作用下;仅仅是在电视机的显像管内,仅仅是在这弱小磁场的作用下;电子也能被吸引着快速运动,从电子枪飞行到荧光屏上去。那么,相对于中子、质子来说,电子应当具有很强的磁力(磁矩),具有很多的弦,具有很大的体积,(虽然磁场的磁力很弱,但自己的磁力很强,也能被吸引过去);同时应当具有很小质量(重量),使得在弱小的磁场中,能被弱小的磁力所吸引、所推动,(如果重量很重,弱小的磁力是吸不动的、推不动的)。
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相对于中子、质子来说,电子<电子云>应当具有很大的、极大的体积和很小的、极小的质量。
当今科学认为,电子是以“电子云”的形式存在的,在电子云内电子的位置是测不准的,即电子可以同时在电子云内的任何位置上。那么,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那个“点”状的、围绕原子核不停转圈的电子应当根本不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测不准现象:“不是测不准,而是根本不存在”。爱因斯坦说的“上帝不会掷骰子”,应当是正确的。
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相对于原子核来说,原子核外的电子<电子云>具有很小的质量、很大的体积,像个大气球。α粒子是氦原子核,相对于电子<电子云>来说,α粒子(氦原子核)具有很大的质量、很小的体积,像个小钢珠。α粒子撞击到电子<电子云>时,电子<电子云>不得不让开,α粒子仍成直线(或接近直线)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撞击到原子核上,才会出现大角度的偏转。用“电子云就是电子”也能解释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3)、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的体积,如此才能解释原子核外每层电子的数量
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中子、质子组成原子核,质子带正电荷,原子核带正电荷。原子核外的电子<电子云>带负电荷。借着正负电荷的电吸引力,电子<电子云>排列在原子核的周围。
如果把原子核比喻为就像一个垒球,那么电子<电子云>就像一个一个的垒球棒,这些垒球棒(电子云)的小头靠近垒球(原子核),垒球棒的大头远离垒球。一个一个的电子<电子云>像一个一个的垒球棒,在原子核的周围是一层一层地排列着。(原子核很小,电子<电子云>很大。就比例,原子核比这垒球小多了、小多了,电子<电子云>比这垒球棒大多了、大多了)。
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相对于原子核来说,电子具有极大的体积,并且电子<电子云>与电子<电子云>之间存在着电排斥力,相互之间尽可能地相互远离。第一层空间小,只能是在原子核的上面、下面(或者说是在前后两面,或者说是在左右两面)各是1个电子<电子云>,分别是1行1列。
原子核带正电荷(由于具有质子),电子<电子云>带负电荷,相互之间具有电吸引力,电子<电子云>必须尽可能的接近原子核。如此,第二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2行2列,插在第一层1行1列的外侧。如此,可以更近地接近原子核。
第三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3行3列,插在第二层2行2列的中间和外侧。第四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4行4列,插在第三层3行3列的中间和外侧。第五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5行5列,插在第四层4行4列的中间和外侧。……。如此,可以更近地接近原子核。
这样,每层电子<电子云>的数量就会是层数的平方乘以2,第一层2个电子<电子云>,第二层8个电子<电子云>,第三层18个电子<电子云>,第四层32个电子<电子云>,第五层50个电子<电子云>……。
电子<电子云>带有负电荷,相互之间具有电排斥力,相互之间应当尽可能的相互远离,相互之间应当尽可能的具有一定距离。可是,最内几层的电子<电子云>,由于原子核与电子<电子云>之间的电吸引力远远大于电子<电子云>相互之间的电排斥力,因此电子<电子云>相互之间只能是紧紧地相邻在一起,只能是每层电子<电子云>的数量是层数的平方乘以2。
在最外几层,由于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电子云>之间的距离较远,相互之间电吸引力减少,电子<电子云>相互之间不能再紧紧地相邻在一起。最外几层,电子<电子云>在相互之间的电排斥力的作用下,相互之间就要具有一定的距离,使得每层电子<电子云>数量减少,每层电子<电子云>的数量不再是层数的平方乘以2,而是次外层为18,最外层为8。
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相对于原子核来说,原子核外的电子<电子云>具有很小的质量、很大的体积,像个大气球。α粒子是氦原子核,相对于电子<电子云>来说,α粒子(氦原子核)具有很大的质量、很小的体积,像个小钢珠。α粒子撞击到电子<电子云>时,电子<电子云>不得不让开;并且在最外几层,电子<电子云>与电子<电子云>之间也是具有一定的距离,具有一定的空隙,α粒子也可以从空隙穿过去;因此,绝大多数α粒子仍成直线(或接近直线)前进。只有极少数α粒子撞击到原子核上,才会出现大角度的偏转。用“电子云就是电子”也能解释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4)、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的体积,如此才能解释为什么铁原子可以展现出磁力
原子核外,具有一些电子<电子云>,电子<电子云>是由一条、一条具有磁力的弦构成的。弦具有磁矩,一端为N极,另一端为S极。构成同一电子<电子云>的弦,磁力方向是相同的,电子<电子云>具有磁矩,电子<电子云>的一端为N极,另一端为S极。
原子核外,这些电子<电子云>的磁矩都是相同的。或者,近原子核这端都是N极,远原子核这端都是S极。或者,近原子核这端都是S极,远原子核这端都是N极。(只能是其中的一种,还望以后的物理学能来搞明白是哪一种,并搞明白为什么是这一种,即与原子核内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原子核外,借着电子<电子云>相互之间的电排斥力,电子<电子云>都分别朝着不同的方向,构成电子<电子云>的弦也都分别朝着不同的方面。即,弦的磁矩,电子<电子云>的磁矩都分别朝着不同的方面。磁力、磁矩综合在一起相互抵消,原子不展现出磁力、磁矩。
铁原子第三层(次外层)的电子<电子云>是14个(而不是18个),在正常情况下,铁原子次外层即第三层的电子<电子云>,在上下两面,一面7个,另一面也是7个,它们分别朝着不同的方面,这时构成这些电子<电子云>的弦所具有的磁力(磁矩),综合在一起相互抵消,铁原子不展现出磁力(磁矩)。
在磁铁中,由于特殊的分子结构、物体结构等原因,每个铁原子次外层即第三层的电子<电子云>,在上下两面,一面9个(3行3列),另一面5个。这时,次外层即第三层的电子<电子云>,是不对称的。构成这些电子<电子云>的弦所具有的磁力(磁矩),综合在一起不能相互抵消,这样铁原子就会展现出一定的磁力(磁矩)。由于每个铁原子都必须展现出磁力,这样磁铁也就会展现出很大的磁力。
在一个铁块中,具有很多、很多的铁原子,如果每个铁原子都展现出磁力,这样铁块就会展现出很大的磁力、磁场。如果铁块很大,如地球的地核,相对于每个铁原子来说,这是很大的磁力,大于电子<电子云>相互之间的电排斥力。在这个很大的磁力、磁场的作用下,每个铁原子就会不得不保持着一面9个,另一面5个的状态。这样,每个铁原子的第三层电子<电子云>就不得不展现出磁力。由于每个铁原子都必须展现出磁力,这样铁块也就会展现出很大的磁力。
一个铁块,在外界磁力的作用下,如在一块磁铁的作用下,如在线圈内射电光波的作用下,铁原子次外层即第三层的电子<电子云>,在上下两面,可以是一面9个(3行3列),另一面5个。这时,次外层即第三层的电子<电子云>,是不对称的。构成这些电子<电子云>的弦所具有的磁力(磁矩),综合在一起不能相互抵消,这样铁原子就会展现出一定的磁力(磁矩)。由于每个铁原子都必须展现出磁力,这个铁块也就会展现出很大的磁力。但是,当外界磁力消失了,如磁铁离开了,如线圈内射电光波消失了,这个铁块所展现出的磁力也会消失。
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是建立在构成粒子(中子、质子、电子)体积的弦基础上,与体积大小有关。相比较,原子核外的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很大、很大、很大,所展现出的磁力很大、很大、很大;构成原子核的中子、质子的体积很小、很小、很小,所展现出的磁力很小、很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核内的磁力更可以忽略不计。
电力(电吸引力、电排斥力)是建立在质子、电子<电子云>本身粒子基础上,与体积无关。质子与电子<电子云>的电力是相等的。原子核内具有很多质子,自然具有很多的电力。电力(电吸引力、电排斥力)与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是不同的两种基本力。
(5)、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的体积,如此才能解释分子结构、物体结构
一个原子(原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最外层的某个电子<电子云>,借着正负电荷的电吸引力,与另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吸引在一起,接近在一起,这个电子<电子云>就是“键电子”,也就是键。键电子<电子云>具有较大、较长的体积。借着键电子<电子云>,借着正负电荷的电吸引力,一些原子结合在一起,组成分子。分子内,原子的数量不同、原子的种类不同、原子之间的排列方式不同、每个原子具有的键的数量不同,而使得分子具有很多、很多、很多的种类。
一个分子上的某个原子的某个电子<电子云>,借着正负电荷的电吸引力,与另一个分子上的某个原子的原子核吸引在一起,接近在一起,这个电子<电子云>也是键电子<电子云>。分子间的键电子<电子云>也具有较大、较长的体积。借着键电子<电子云>,借着正负电荷的电吸引力,一些分子结合在一起,组成物体。物体内,分子的数量不同、分子的种类不同、分子之间的排列方式不同、每个分子具有的键的数量不同,而使得物体具有很多、很多、很多的种类。
只有把电子云认为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才能更好地理解“键”,并由此更好地理解分子的结构、物体的结构。如果把电子看成是围绕原子核不停转圈的“点”,就很难理解“键”,就很难理解分子的结构、物体的结构。
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电子云)构成的。电子<电子云>的体积是由弦构成的,平时这些电子<电子云>是各个方向排列,构成电子<电子云>体积的弦是各个方向排列,弦所具有的磁力(磁矩)相互抵消,不展现出磁力(磁矩)。一般情况下,很多物体不具有磁力、磁矩、磁矩线。
某些物体(如磁铁等),当其中的一些电子<电子云>同一方向排列,弦同一方向排列,弦所具有的磁力(磁矩)不再相互抵消,展现出磁力(磁矩)。使得,某些物体(如磁铁等)具有磁力、磁矩、磁矩线。
在磁铁内,具有磁铁内部的“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这“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是建立在构成电子<电子云>体积的弦基础上。
.(6)、表面张力,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可有绝对平面,而出现反射
电子云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电子是由一条、一条具有磁力的弦构成的。物体的表面,如水、玻璃的表面,是由一层电子<电子云>组成的,同时也是由一条、一条具有磁力的弦构成的。这些弦都按照同一个方向排列,都展现出磁力。这些具有磁力的弦相互吸引,形成了表面张力。
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某些物体的表面,如各种镜子的表面,可以形成一个绝对的平面。光照在上面时,可以出现反射,而不是散射。物体的表面如果不是绝对的平面,光照在上面只能出现散射,不能出现反射。
物体表面的下面,具有很多的分子、原子、电子,即具有很多的电子<电子云>,这些电子<电子云>都分别朝着不同方向,构成电子<电子云>的弦也就分别朝着不同方向,这些弦所具有的磁力,综合在一起相互抵消,不展现出磁力来,也不能形成“张力”。
(7)、宇宙的空间是由弦构成的,弦展现出磁力是磁力线,磁力线是真实的
如果,如同经度线(如东经40度线、西经60度线)那样,一些弦组成一个球面。如果,具有很多、很多大小不同的这样的球面,围绕球心做中心点,像一个一个洋葱叶,组成一个球体。弦具有磁力,球面具有磁力,球体也应当具有磁力。如果,宇宙空间是如此构成的,宇宙空间平时也应当具有磁力。
可是,宇宙空间不会是这样的球体,因为这种球体是有限有边的、是有中心点的(!!!)。而宇宙空间是有限无边的、是没有中心点的(!!!)。
宇宙空间是“环的立方”,是有限无边的、是没有中心点的(!!!)。构成宇宙空间的弦,弦的方向,应当是各个方向的,弦所具有的磁力,综合在一起相互抵消,不展现出磁力。宇宙空间是“环的立方”,宇宙空间不展现出磁力。宇宙空间是由具有磁性的弦构成的,但是这些具有磁性的弦平时不展现出磁力。
一个磁铁中,具有很多、很多的铁原子,如果每个铁原子都展现出磁力,这时磁铁就会展现出很大的磁力。在这些磁力、磁矩的作用下,在磁铁所占据的空间之外,构成空间的弦,向前、向后,这时也会朝着同一方向排列,这时也会展现出磁力。在空间中,这些展现出磁力的弦,就是磁力线,磁力线不是虚构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这些磁力线就是“磁铁外磁力线”。
并且,在这些磁力、磁矩的作用下,在磁铁所占据的空间之内,构成空间的弦,向前、向后,这时也会朝着同一方向排列,这时也会展现出磁力。在磁铁所占据的空间之内,也是具有磁力线的,这些磁力线也是真实存在的。这些磁力线就是“磁铁内磁力线”。
构成宇宙空间的弦平时不展现出磁力,当它们展现出磁力时就是磁力线——磁铁外磁力线、磁铁内磁力线。磁铁外磁力线、磁铁内磁力线,是建立在构成宇宙空间的弦基础上。
极多的弦可以连接成一个最大的“环(环线)”,极多的最大的环(环线)可以构成一个最大的“环的平方”(球面),极多的最大的“环的平方”(球面)可以构成一个最大的“环的立方”,这个最大的“环的立方”应当就是整个宇宙空间。在宇宙空间——空间——中,弦应当是尽可能地连接成环。
一个磁铁,磁铁所占据的空间之内,构成这空间的弦展现出磁力就是“磁铁内磁力线”。磁铁所占据的空间之外,构成这空间的弦展现出磁力就是“磁铁外磁力线”。磁铁外磁力线、磁铁内磁力线也会连接成环状。
如此,磁铁具有两个极,一端为N极,另一端为S极。磁铁内,“磁铁内磁力线”的磁力方向是从S极到N极;磁铁外,“磁铁外磁力线”的磁力方向是N极到S极。由于是环状,“磁铁内磁力线”它的方向,“磁铁外磁力线”它的方向,在某些位置上,相互之间可以方向相反。
磁铁外部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磁铁内部的“磁铁内磁力线(磁力线)”都是建立在构成宇宙空间的弦基础上。磁铁内部的“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则是建立在构成粒子(电子<电子云>)体积的弦基础上。磁铁内部的“磁铁内磁力线(磁力线)”与磁铁内部的“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磁力方向,永远是一致的。
宇宙空间的体积和粒子的体积都是由具有磁力的弦构成的,而使得宇宙空间和粒子具有体积、磁力。但是“弦”不能使粒子和宇宙空间具有质量。宇宙空间只是由弦构成的,因此宇宙空间只有体积、磁力,而没有质量。中子、质子、电子<电子云>等粒子除了具有“弦”外,还应当具有另外的“最小单位——点”,使得粒子除了具有体积、磁力外,还具有质量。只是相对来说,粒子中的中子、质子具有很大、极大的质量,具有很小、极小的体积和磁力;而粒子中的电子<电子云>具有很小、极小的质量,具有很大、极大的体积和磁力。
6、磁力线磁矩线是同方向相吸、反方向相斥,使得磁极是异极相吸、同极相斥
(1)、这一个磁铁外的磁力线与另一个磁铁外的磁力线之间,不会具有磁力反应
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是个点,“弦”一方面它们分别在宇宙的不同位置上,另外一方面它们又相当于都在同一个点上。方向相同的“弦”,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相互吸引的关系;方向相反的“弦”,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相互排斥的关系。这应当是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的本来面目,磁力应当是建立在“弦”基础上。
宇宙空间是由弦构成的,平时这些弦不展现出磁力。在磁铁的作用下,在磁铁所占据的空间之外,平时不展现出磁力的弦,此时展现出磁力来,而成为“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在宇宙内具有很多、很多、很多磁铁,具有很多、很多、很多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
宇宙空间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存在的,相对于不同速度,整个宇宙空间可以整体地变大、变小、成为零点。宇宙空间是由弦构成的,构成宇宙空间的弦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存在的,在宇宙空间内,我们观测不到、分离不出来一个一个单独存在的弦。
整个宇宙空间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存在的,因此构成宇宙空间的弦,相互之间即使存在磁吸引力,也不能够被吸引着相互靠近;相互之间即使存在磁排斥力,也不能被排斥着相互远离。
即,在宇宙空间不同位置的、展现出磁力的弦,磁力方向相同,也不会借着磁吸引力,相互吸引到一起;磁力方向相反,也不会借着磁排斥力,相互远离。在宇宙空间内,不会出现某个区域弦很多,某个区域弦很少的现象;在宇宙空间内,弦应当是,并且一直都是,均匀分布的。
构成宇宙空间的弦平时不展现出磁力,展现出磁力可成为“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之间虽然具有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但是不具有实际意义上的磁力反应、磁力作用,不具有实际意义上的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
即,这一个磁铁外部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与另一个磁铁外部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之间,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磁力反应、磁力作用,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
磁力线之间,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
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之间,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
磁铁内磁力线(磁力线)、磁铁内磁力线(磁力线)之间,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
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磁铁内磁力线(磁力线)之间,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
(2)、这一个磁铁外部的磁力线与另一个磁铁内部的磁矩线之间,才会具有磁力反应
磁铁外部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是建立在构成宇宙空间的弦基础上,磁铁内部的“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是建立在构成粒子(电子<电子云>)体积的弦基础上。两块磁铁,这一个磁铁外部的“磁力外磁力线(磁力线)与另一个磁铁内部的“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关系,存在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
两块磁铁,这一个磁铁的外部具有“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另一个磁铁的内部具有“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如果磁力方向相同,之间就会具有相互吸引的关系,就会具有磁吸引力。另一个磁铁的外部也具有“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这一个磁铁的内部也具有“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此时也会磁力方向相同,之间也会具有相互吸引的关系,也会具有磁吸引力。
在磁吸引力的作用下,两个磁铁,就会相互吸引,并可以吸引到一起。在磁铁外部,越靠近磁铁的地方,“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越多,密度就越高,磁吸引力就越大。两个磁铁越靠近,磁吸引力越大,越容易吸引到一起。
在相互吸引到一起的这个过程中,在相互移动到一起的这个过程中,磁铁外部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也在跟着移动。在此过程中,不是构成宇宙空间的弦在移动,不是那些展现出磁力的弦在移动;而是不同位置的弦在依次地展现出磁力来。
如果,两块磁铁,这一个磁铁外部具有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与另一个磁铁内部具有的“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磁力方向相反,之间就会具有相互排斥的关系,就会具有磁排斥力。在磁排斥力的作用下,磁铁相互之间就会相互远离。
如果,两块磁铁,其中的一个磁铁,转个圈或者翻个身,这一个磁铁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与另一个磁铁的“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磁力方向“相反”就会变成“相同”,“磁排斥力”就会变成“磁吸引力”,“相互排斥”就会变成“相互吸引”。
两块磁铁,这一个磁铁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与另一个磁铁的“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之间,即这一个磁铁外部的磁力线与另一个磁铁内部的磁矩线之间,即磁力线与磁矩线之间,才会具有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才会具有有实际意义上的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
(3)、这一个磁铁内部的磁矩线与另一个磁铁内部的磁矩线之间,磁力可以忽略不计
两个磁铁,这一个磁铁外部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可以进入到另一个磁铁的内部,与另一个磁铁内部的“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重合在一起,借着磁吸引力,而相互吸引在一起。
磁力的力量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越近,相互之间的力量越大。重合在一起,距离为零,相互之间力量达到最大。具有距离,不论这个距离是多少,与零距离相比,任何距离都是非常大的,相互之间的力量相对来说,都是非常小的。
每个磁铁都具有磁铁内部的“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不同磁铁的“磁矩线”相互之间也应当具有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关系,具有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
只是,不同磁铁之间不可能重合在一起,各自的“磁矩线”之间也不可能重合在一起,相互之间一定会具有一定的距离。那么,“磁矩线”与“磁矩线”之间磁力,相对来说,力量很小。
两块磁铁,“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与“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之间的磁力力量,远远大于“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与“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之间的磁力力量。相对于“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与“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之间的磁力力量来说,“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与“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之间的磁力力量,可以忽略不计。
即,相对于“磁力线”与“磁矩线”之间的磁力力量来说,“磁矩线”与“磁矩线”之间的磁力力量,可以忽略不计!!!!!!。
(4)、磁极之间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磁力线与磁矩线之间同方向相吸、反方向相斥
磁力线相互之间,不具有实际意义上的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磁矩线相互之间,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能是,只有在,这一个磁铁外部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与另一个磁铁内部的“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之间,才会具有有实际意义上的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才会具有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
每块磁铁都具有两个极,一端为N极,另一端为S极。如果说,在磁铁内部,“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的磁力方向是从S极到N极;那么在磁铁外部,“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的磁力方向就是从N极到S极。“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连接在一起,围成一个环状,并具有方向性。由于是环状,“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它的磁力方向,与“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它的磁力方向,在某些位置上,可以方向相反。
(第6节)图1
两块条形磁铁,磁力方向相同,如都是直立在地上,都是上端是N极,下端是S极(↑↑)。当它们接近在一起时,此时,不同磁铁所伸出来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就会进入到对方磁铁的身体内(磁铁内),并且都是磁力方向向下。而,对方磁铁身体内(磁铁内)自有的“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都是磁力方向向上。两者方向是相反的,两者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这两块条形磁铁之间是相互排斥。
(第6节)图2
两块条形磁铁,磁力方向相反,当它们接近在一起时,即你的N极挨着我的S极,你的S极挨着我的N极(↑↓或↓↑)。此时,不同磁铁伸到对方磁铁身体内(磁铁内)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与对方磁铁身体内(磁铁内)自有的“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两者磁力方向是相同的,两者之间是相互吸引的关系,这两块条形磁铁之间是相互吸引。
(第6节)图3
一个U型磁铁,它的两端,即两极,N极,S极,都是在同一个方向上。类似一个人的两条下肢,脚都在地上;如果左脚为N极,右脚就为S极。U型磁铁的“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它的磁力方向是,右脚(S极)→右小腿→右大腿→左大腿→左小腿→左脚(N极);“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在U型磁铁身体内走了一个U型。
U型磁铁,它有两端,即两极,N极,S极。它有两个臂(这里也可以说是两条腿),一个可称为N臂,另一个可称为S臂。一个条形磁铁可以被吸引到U型磁铁的任何一个臂上,而不必非要被吸到两端(两极)上,即不必非要“异极相吸、同极相斥”!!!。此时,U型磁铁、条形磁铁,两者之间的相互吸引,应当是“磁力线”与“磁矩线”相互之间的相互吸引,即你伸出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与我身体内(磁铁内)的“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磁力方向相同,相互吸引。(当然,如果磁力方向相反,相互排斥)。
当一块磁铁的N极与另一块磁铁的S极,相对着(→←)接触在一起时。两块磁铁外部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就会进入到对方身体内(磁铁内),此时在对方身体内(磁铁内),“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磁力方向是相同的。磁力方向相同,相互之间是相吸的关系。就磁铁的N极与S极之间来说,表现为就是异极相吸。
当一块磁铁的N极与另一块磁铁的N极,相对着(→←)接触在一起时;或者当一块磁铁的S极与另一块磁铁的S极,相对着(→←)接触在一起时。两块磁铁外部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就会进入到对方身体内(磁铁内),此时在对方身体内(磁铁内),“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磁力方向是相反的。磁力方向相反,相互之间是相斥的关系。就磁铁的N极与N极之间、S极与S极之间来说,表现为就是同极相斥。
将两块磁铁的N极(或都是S极)相对,分别从南、北向中心点相互接近(→←)时,我们会发现,排斥力不是分别向南、北推(不是呈直线←→前后推),而是分别向东、西推(而是呈横方向↑↓向两侧推)。此时应当是,两块磁铁各自向外延伸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已经伸入到对方的磁铁内。此时在磁铁内,(对方磁铁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与(本磁铁的)“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之间,相互在推;是“线”与“线”之间相互在推,你推我到东,我推你到西。
(第6节)图4
磁力不仅仅是“异极相吸、同极相斥”,更是“磁力线与磁矩线之间,同方向相吸、反方向相斥”;并且,“异极相吸、同极相斥”也是建立在“磁力线与磁矩线之间的同方向相吸、反方向相斥”基础上。
如果磁力是建立在磁力线(弦)与磁矩线(弦)基础上,是建立在弦基础上,那么再去找“磁单极”就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最短的弦也有两端、两极。
如果这个理论是真实的、正确的;那么,磁力的这几个奇怪现象,如,将两块磁铁的N极(或都是S极)相对,分别从南、北向中心点相互接近(→←)时,我们会发现,排斥力不是分别向南、北推(不是呈直线←→前后推!!!),而是分别向东、西推(而是呈横方向↑↓向两侧推!!!),应当类似于“落在牛顿头上的苹果”,将会使我们有更大的科学发现。因此不能说本论文没有实验做基础,这些现象应当就是最好的实验。
(5)、磁悬浮笔原理,磁悬浮永动机原理,磁悬浮永动发电机原理
一个棍子(如可以是铅笔、圆珠笔芯等等)可以间隔地、固定地来串着(穿着)2个O型磁铁(或称为环形磁铁),每个磁铁的磁极位置都是相同的,如都是前端是N极,后端是S极。
(第6节)图5
O型磁铁(环形磁铁)之间是,我(后端)的S极面对着你(前端)的N极,你(前端)的N极面对着我(后端)的S极。如果,每个磁铁不被固定着,它们可以前后地被吸引到一起。但是,因每个磁铁都被固定着,而不能被吸引到一起。
这2个O型磁铁(环形磁铁),它们的“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方向都是相同的,因都是从S极→N极,故方向都是从后到前。这2个的O型磁铁,它们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的方向也都是相同的,因都是从N极→S极,故方向都是从前到后。“磁矩线(从后到前)”与“磁力线(从前到后)”的方向相反。
现在,有两个这样串着O型磁铁的棍子。每个棍子中的一个、一个的O型磁铁与另外那个棍子中的一个、一个的O型磁铁,都是一个一个地对应的,尽可能地对正、对齐。两个棍子接近,每个磁铁伸出的“磁铁外磁力线(磁力线)”就会进入到对应的那个磁铁的身体内(磁铁内),与对应的那个磁铁身体内(磁铁内)的“磁铁内磁矩线(磁矩线)”发生作用,因方向相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故两个棍子相互排斥、相互远离。
(第6节)图6
现在,有三个这样串着O型磁铁的棍子,其中前两个棍子像铁路的两个铁轨那样固定在下面,第三个棍子是在前两者的中间并在上面。借着相互排斥,第三个棍子就会悬浮起来。这就是磁悬浮笔的原理。
三个棍子,每个棍子上的O型磁铁,与其他棍子上的那个对应的O型磁铁,相互之间尽可能地对正、对齐。即使对正、对齐了,在磁排斥力的作用下,悬浮着的棍子,也会出现向外侧滑动的现象,为此需要在外侧有个固定的阻板,来阻止滑动。这个固定的阻板也会带来摩擦,带来摩擦阻力。这还不是真正的磁悬浮。
在固定的阻板位置上,用一个固定的O型磁铁,来代替这个固定的阻板。那个悬浮着的棍子在——这个固定的O型磁铁——这里变细,那个悬浮着的棍子可以穿过这个O型磁铁中间的孔,并悬浮着在孔的中央。悬浮着的棍子本身串着2个O型磁铁,这个固定的O型磁铁,通过同极相斥,借着磁排斥力,可以阻止悬浮着的棍子向这一边的外侧滑动。另外一侧也是如此,也有一个如此的固定的O型磁铁,可以阻止悬浮着的棍子向另一边的外侧滑动。这样那个悬浮着的棍子,就可以不再接触到其他物体,而成为真正的磁悬浮。
(第6节)图7
借着这磁悬浮,悬浮着的棍子,在自己旋转时,不再接触到其他物体,不再遇到摩擦阻力。理论上讲,它可以不停地旋转下去,就像地球在宇宙空间中不停地自转那样,如此我们可以得到永动机——磁悬浮永动机。
悬浮着的棍子间隔着串着2个O型磁铁,也可以间隔着串着更多的O型磁铁;还可以间隔着串着其他类型的磁铁(磁悬浮可以仅仅起着轴承的作用)。这些磁铁在不停地旋转时,它们所带的磁力线也会不停地旋转起来。当磁力线被周围铜线不停地切割时,周围铜线就会不停地产生电流。
铜线本身切割磁力线没有阻力,并不会遇到阻力。即使铜线内有电流,并且铜线围成线圈,来切割磁力线,也不会遇到阻力。铁线切割磁力线才会遇到阻力,铜线缠绕铁芯形成的线圈来切割磁力线才会遇到阻力。
因铜线切割磁力线没有阻力,悬浮着的棍子,自然不会停止下来,而会不停地旋转下来,铜线而会不停地产生电流。
所产生的电流,可以拿出很小的一部分电流,来带动一个很小的电动机。电动机的转子可以按在那个悬浮的棍子上,转子与定子之间是不接触的,那个悬浮的棍子依旧在悬浮着。这个电动机就可以帮助那个悬浮的棍子不停地快速旋转,使得它即使遇到一些阻力——如空气摩擦阻力等——也不会停下来。如此,所产生的电流,大部分电流就可以不停的传导出来。如此,我们可以获得磁悬浮永动发电机——磁悬浮发电机。
在这里我完成了“磁悬浮发电机”的基本设计,还望有能力的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来进一步设计,来完成这“磁悬浮发电机”,来造福人类。
为什么铜线等导体切割磁力线会获得电能,为什么可以“凭空”得到能量,这能量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将在下面进行论述。
●●●在几十年后、几百年后,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能源就将会枯竭,核能源也将会有枯竭的时候,在未来我们人类将会有可能生活在黑暗之中,我们实在是应当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7、光波是空间中的弦依次展现出磁力来,弦、光波、能量、力之间的关系
(1)、光子应当就是宇宙的最小单位,在此基础上具有体积、质量、引力、磁力
在1881年-1887年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中,只发现了,不论地球如何运动,不论发光体如何运动,光相对于地球的速度(速度差)都是相同的,永远不变。即,光相对于地球的速度(速度差)永远是30万公里/秒;即,方向相同时,光的速度永远比地球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即,光的速度永远比任何运动体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
当我们快速飞行时,相对于我们来说,整个宇宙(宇宙时间、宇宙空间、物质世界)会变短、变小。当我们的速度无限快、足够快时,相对于我们来说,整个宇宙(宇宙时间、宇宙空间、物质世界)会变短、变小到零点。
当我们的速度无限快、足够快时,相对于我们来说,整个宇宙空间会变短到零点。当我们的速度无限快、足够快时,光的速度依旧比我们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自然,相对于光、光波、光子来说,整个宇宙空间永远是零点的。相对于光子来说,整个宇宙空间永远是零点的,光子不再具有存在的空间,光子本身也应当是零点的,不具有体积的属性,不具有质量的属性。光子应当就是宇宙的最小单位,因为在宇宙中,再也没有比“零点”更小的东西。
光子应当就是宇宙的最小单位“点”、“弦”,一些光子表现为“弦”,构成宇宙的空间和粒子的体积;一些光子表现为“点”,构成粒子的质量。总之,在最小单位光子(点、弦)基础上,具有了体积、质量、万有引力、磁力。
相对于光子(点、弦)自己来说,整个宇宙空间永远是零点的,所有的光子都在同一个点上。相对于由光子(点、弦)构成的粒子来说,以及由粒子构成的原子、分子、物体、星球等来说,因粒子、原子、分子、物体、星球等都在宇宙空间的不同位置上,光子(点、弦)同时又都在宇宙空间的不同位置上。
光子(点、弦),一方面都在同一个点上,另一方面又都在宇宙空间的不同位置上。
光子(点),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你在我这里,我在你那里;你吸引着我,我吸引着你,相互之间具有互在互吸的关系”。这是万有引力,互在是万有引力的场,互吸是万有引力的力。并在此基础上,具有重量、质量。
光子(弦),“弦”是个矢量,具有方向性;方向相同的“弦”,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你在我这里,我在你那里,你吸引着我,我吸引着你,相互之间具有互在互吸的关系”;方向相反的“弦”,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你在我这里,我在你那里,你排斥着我,我排斥着你,相互之间具有互在互斥的关系”。这是磁力,互在是磁力的场,互吸是磁吸引力,互斥是磁排斥力。并在此基础上,具有了磁场、磁力线。
(2)、宇宙空间不应当是真的空,宇宙空间应当是个取之不尽的能量库
宇宙空间膨胀理论(宇宙有个起始点)说:“宇宙有个起始点,在宇宙起始点,没有时间、空间、物质,是个‘点’。在宇宙起始点,随着时间的诞生,也诞生了空间和物质。随着时间行驶,空间以光速膨胀。随着时间行驶、空间膨胀,星系之间彼此远离”。
依据“随着宇宙时间行驶,宇宙空间以光速膨胀”;那么,当宇宙时间是在第10纳秒(第亿分之一秒)这一刻时,整个宇宙空间的大小只有3米;3米,那一刻的整个宇宙空间就是只有这么大,还没有普通人家的房间大。当宇宙时间是在第10万纳秒(第万分之一秒)这一刻时,整个宇宙空间的大小只有30公里;30公里,那一刻的整个宇宙空间就是只有这么大。目前宇宙时间是第138亿年(岁),宇宙空间的大小是138亿光年(距离)。未来,当宇宙时间是1千亿年(岁)时,宇宙空间的大小就会是1千亿光年(距离);当宇宙时间是1万亿年(岁)时,宇宙空间的大小就会是1万亿光年(距离)。
为什么宇宙空间能够不断地膨胀?只能是,宇宙空间的“真空”不是真正的“空”,而应当是由一种“东西”构成的,并且这种“东西”一直是在不断地增加之中。虽然宇宙中并不存在那个“绝对静止的以太”(因为“以太”不符合相对论),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宇宙空间的“真空”就是真正的“空”、绝对的“空”。
宇宙中具有千亿数量的星系,银河系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星系。每个星系内又具有千亿数量的恒星,太阳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最普通的恒星。这千亿千亿数量的恒星,在每时每刻都在释放出巨大数量的光子,已经释放出了一百多亿年。那么,这些巨大数量、巨大数量的光子都到哪里去了?这些光子只能是加入到宇宙空间中去了。
在外太空中,我们看到太阳的周围、星星的周围都是黑暗的,它们发出的光并没有照亮它们周围的空间,它们发出来的光,只能是加入到宇宙空间中去了。宇宙空间应当是由光子构成的,而光子又是在不断地加入到宇宙空间中去,所以宇宙空间能够不断地以光速在膨胀。
水波只能在水中(如水池中,如江河湖海中)传导。光波本身是能量,自然光波也应当只能在能量、能源中传导。宇宙空间的“真空”不应当是真正的“空”,而应当是由光子构成的,由能量构成的,宇宙空间——空间——应当就是一个能量库,应当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库。
空间(宇宙空间)应当是由光子(弦)构成的,光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光波是行驶在由光子(弦)构成的空间中。
水波是行驶在由水分子(以及其他分子)组成的液体中(江河湖海中),相对于水波来说,这些液体(江河湖海)是实实在在的,不会出现“相对于任何运动体,水波速度永远不变”的现象。
光波是行驶在由光子(弦)组成的宇宙空间中,而相对于光、光子、光波来说,整个宇宙空间永远是零点的,并不是实实在在的;而出现“相对于任何运动体,光速永远不变”的现象,并出现“宇宙空间相对于不同速度展现出不同大小,相对于速度无限快、足够快展现为零点”的现象。
相对于“以太”来说,宇宙空间应当如同液体、气体、固体,是实实在在的,不会出现“相对于任何运动体,光速永远不变”的现象,不会出现“宇宙空间相对于不同速度展现出不同大小,相对于速度无限快、足够快展现为零点”的现象。
而,“相对于任何运动体,光速永远不变”是真实存在的,“宇宙空间相对于不同速度展现出不同大小,相对于速度无限快、足够快展现为零点”是真实存在的,因此说宇宙空间一定不是由“以太”构成,并不存在“以太”。宇宙空间应当是由光子(弦)构成的,宇宙空间(空间)一定是由光子(弦)构成的。
(3)、光波应当是,构成宇宙空间不同位置的弦,以光速依次地展现出磁力来
宇宙的空间、粒子(电子<电子云>等)的体积都是由弦构成的。电子<电子云>放出一定的弦,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光波在空间——宇宙空间——中传导,光波应当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环线)。并且,在光波的作用下,在光波的球面上、环(环线)上,构成宇宙空间的这些弦,这时就会朝着同一方向排列,这时就会展现出磁力来。
也就是说,光波本身应当是:构成宇宙空间不同位置的弦以光速依次地展现出磁力来。也就是说,那些平时不展现出磁力的弦,此时展现出磁力来,成了磁力线。
光波应当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并且在球面上那些构成宇宙空间的弦依次地展现出磁力。
电子<电子云>放出一些弦,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类似水滴滴到水面上产生水波)。光波在空间——宇宙空间——中传导,如光波从太阳传导到地球。另一些电子<电子云>可以接收到光波,此时相应的光波消失,这些电子<电子云>从自己的位置上,从宇宙空间中提取出并接收了一定数量的弦。此时,弦就是光子。弦就是光子!!!光子就是弦!!!
放出、提取的只能是光子(弦),不会是光波;在空间传递的只能是光波,不会是光子(弦),如此才能解释“光的波粒二象性”。放出、提取的只能是整数的光子(弦),不能是分数的光子(弦),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量子论”。
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是由众多的“弦(光子)”构成的。弦(光子)就是最小的体积、空间,弦(光子)就是体积、空间的最小单位,弦(光子)就是体积、空间的量子。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地中海大学教授、“圈量子引力论”的创始人之一卡尔罗•罗威利(CarloRovell)提出“体积是由量子——空间粒子所构成”。并提出空间粒子<量子>的大小是10^(-35)米。[见:(意)卡尔罗•罗威利(李润译).假如时间不存在——讲点颠覆常理的科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70.79.]
“弦理论”是理论物理学上的重要学说,认为所有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是“弦”,即一维的一小段“能量弦线”。弦应当就是“量子”,应当就是“光子”。
弦就是量子,弦就是光子;光子就是量子,光子就是光量子;量子就是光子,量子就是光量子。弦是宇宙的一种最小单位。
(4)、光波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具有磁性,具有频率、波长
光波应当是,构成空间的弦以光速依次地展现出磁力来。光波还应当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的平方),并且这构成球面(环的平方)的弦此时展现出磁力来。
球面(环的平方)应当是由一个、一个的环(环线)构成的,这一个、一个的环(环线)应当类似于地球仪上的纬度线。0纬度线,即赤道,最长。北纬(南纬)10度线……40度线……80度线,逐渐变短。到北纬(南纬)90度线,即北极、南极,“环线”成了一个“点”。
一个电子<电子云>,如果不停地(如第1纳秒、第2纳秒……地)放出弦(弦)加入到空间中,不停地产生光波,不停地产生以光速膨胀的一个、一个的球面(环的平方)、环(环线),环(弦)此时展现出磁力。下一个(如下一纳秒诞生的)光波的环(弦),与上一个(如上一纳秒诞生的)光波的环(弦),弦所具有的磁力方向,应当是尽可能地不同,甚至相反。即尽可能地恢复弦原有的状态,既分别朝着不同的方向。
如:(在球面的顶端),第1纳秒产生的光波(球面)的弦向前,第2纳秒产生的光波(球面)的弦向左,第3纳秒产生的光波(球面)的弦向后,第4纳秒产生的光波(球面)的弦向右,第5纳秒产生的光波(球面)的弦又转回到向前。……。这个周期,就是光波的频率,就是波长。
一个电子<电子云>可以不停地放出一定的光子(弦),产生光波。如果,每次放出光子(弦)多,能量大,弦的磁力就大;同时恢复的慢,频率慢,波长长;也就是说要经历更多的球面(环),弦的方向才能相反。如果,每次放出光子(弦)少,能量小,弦的磁力就小;同时恢复的快,频率快,波长短;也就是说只经历不多的球面(环),弦的方向就能相反。
光波的波长由短到长,依次是伽玛光波(1pm~100pm)、爱克斯光波(100pm~10nm)、紫外光波(10nm~400nm)、可见光波(400nm~700nm)、红外光波(700nm~300µm)、射电光波(300µm~3000m)。在射电光波中,波长由短到长,依次为微波(1mm~1m)、超短波(1m~10m)、短波(10m~100m)、中波(100m~1km)、长波(1km~3km)。而“工频射电光波”波长可以更长,可以是6千公里以上。
1皮米pm=10^(-12)米,1纳米nm=10^(-9)米,1微米µm=10^(-6)米,1毫米mm=10^(-3)米。射电光波当今物理学又称为电磁波、无线电波。电磁波、无线电波其实和可见光波(光波、光)一样,都是光波。电磁波、无线电波与光(可见光)的差别,仅仅是波长的不同。某些个别人认为,电波(电磁波)是建立在电子基础上,光波是建立在光子基础上,电波(电磁波)、光波是分别建立在电子、光子基础上,如此理解是错误的。
每个电子<电子云>都在原子(以及分子、物体)的不同位置上,依据电子<电子云>所处的位置不同,每个电子<电子云>只能放出、或提取一定数量的光子(弦),只能发出、或接收一种或几种特定波长的光波,这样不同种类的原子(元素)就具有不同的光谱。
(5)、弦是能量的最小单位,粒子的体积、空间的体积还应当是能量
很多个、很多个的“单弦”可以连接成一个“多弦”,如同很多、很多竹节可以连接成一根竹竿。很多个、很多个的“多弦”可以构成粒子的体积,如中子、质子、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如同很多、很多单根的竹竿可以捆绑成为一捆竹竿。弦可以指“单弦”,如宇宙的最小单位——光量子<弦>;弦也可以指“多弦”,是由很多的“单弦”连接而成,如粒子的体积是由弦(复数的弦)构成的。
一些电子<电子云>可以具有较多的弦,而具有着较大、较长的体积。而,另一些电子<电子云>可以具有较少的弦,而具有着较小、较短的体积。键电子<电子云>都具有较多的弦,都具有着较大、较长的体积。
当环境中光波较多时,如红外光波较多时,即温度较高时,键电子<电子云>就要接收光波,这个键电子<电子云>就要从自己的位置上、从空间中提取出并接收了一定数量的光子(弦),键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就要变大、变长。此时原子之间、分子之间的距离就要变远,物体就要变大,就会出现“热胀”现象。
环境中光波较少时,如红外光波较少时,即温度较低时,键电子<电子云>就要放出一定数量的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键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就要变小、变短。此时原子之间、分子之间的距离就要变近,物体就要变小,就会出现“冷缩”现象。这“热胀冷缩”是一种物理反应,是有能量参与的物理反应。
光波增多,如红外光波增多,即温度增高,分子内键电子<电子云>变大、变长,原子之间的距离变远。当原子之间的距离变远到一定程度时,分子内的原子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发生变化,由原子组成的分子还可以发生变化,就会变成为新的分子,这是化学反应。
在某些化学反应过程中,最终的结果,某些键电子<电子云>可以变小,可以放出光子(弦)到空间中,产生光波。依据波长不同,如果光波是红外光波、可见光波,这可以是燃烧、爆炸;如果光波是射电光波,这可以是电池。这些是我们人类获取能量的重要方式,光子(弦),就是能量的本来面目。
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是由“光量子<弦>”构成的。“光量子<弦>”即是体积、空间的最小单位,同时也是能量的最小单位,体积、空间与能量本身是一回事。宇宙空间是由“光量子<弦>”构成的,宇宙空间应当是一个能量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库。
(6)、液态、气态、固态,热能所起的作用
提取到光子(弦),电子<电子云>变大。两个电子<电子云>相邻,借着电子<电子云>变大,借着电子<电子云>与电子<电子云>之间的电排斥力,两个电子<电子云>就要相互远离。两个电子<电子云>要相互远离,两个电子<电子云>所在的分子、小颗粒,相互之间也要相互远离。分子、小颗粒相互之间相互远离,产生运动,这个运动就是布郎运动。
在物体内,一些分子之间的键电子<电子云>放出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键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变小。同一物体内,其它一些分子之间的键电子<电子云>接收到光波,光波消失,键电子<电子云>从自己的位置上,从空间中提取到光子(弦),键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变大。这个现象,在同一物体内,在每个键电子<电子云>上不停地出现,键电子<电子云>在不停地变大、变小。键电子<电子云>变大,电子<电子云>相互之间就要相互远离,就会产生运动——布郎运动,分子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稳定下来,这时物体的存在状态就是液态。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气、水蒸气等气体分子,这些分子的最外层具有一些电子<电子云>,这些电子<电子云>具有较多的弦、较大的体积。这些分子的最外层是,电子<电子云>接触着电子<电子云>,没有空隙,其它分子上的键电子<电子云>不能再插进来。分子内的原子核不能再和其它分子内的键电子<电子云>吸引在一起结合成物体,这些分子只能单独存在。这些分子的最外层是体积较大的电子<电子云>,电子<电子云>带负电荷,借着负电荷与负电荷之间的电排斥力,分子相互之间都尽可能地相互远离,它们的存在状态是气态。
缺乏光波,缺乏红外光波,也就是温度下降,气态分子上的电子<电子云>不能再得到充分的光波、光子(弦),不能在保持较大的体积(电子云),这时这些分子就不能再以气态形式存在,这时就要由气态变成液态。再缺乏光波,缺乏红外光波,也就是温度再下降,液体内,分子间的键电子<电子云>不能再变大、变小,分子之间的关系稳定下来,这时就要由液态变成固态。固态的物体,键电子<电子云>是稳定的,正负电荷的电吸引力是稳定的,物体也是稳定的。
增加光波,增加红外光波,也就是温度上升。固态分子上的键电子<电子云>接收到光波、光子(弦),键电子<电子云>变大。当分子之间的键电子<电子云>变大到,可以不停地变大、变小后,分子之间的关系不能再稳定下来,这时物体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再增加光波,增加红外光波,也就是温度再上升。液态分子上的电子<电子云>接收到光波、光子(弦),电子<电子云>变大。当分子的最外层的电子<电子云>变大到,其它分子上的键电子<电子云>不能再插进来后,分子与分子之间不能再构成物体(液体)。借着负电荷与负电荷之间的电排斥力,分子相互之间都尽可能地相互远离,这时液态变成了气态。
(粒子、原子、分子、物体、星球、星系,这些都称为物质。其中物体是由一些分子组成的、构成的,一些物体是固态的,自然可以称为物体。一些“物体”是液态的,不好再称为物体。一些“物体”是气态的,更不能称为物体。那么由分子组成的东西,是否可统称“物团”)。
(7)、电子<电子云>的体积本身是能源,空气能原理与制冷原理
水蒸气是水的气态,水滴是水的液态。在某些热的空气(如云彩)中,具有很多水蒸气。当这些热的空气遇到冷的气流时,温度下降,水蒸气要变成水滴,水要由气态变成液态,这些液态的水如果从天上落下来,这就是雨。
在水由气态变成液态时,水分子内的一些电子<电子云>的体积要变小,这些电子<电子云>要放出一些光子(弦)到空间中,光子(弦)加入到空间中要产生光波,这个光波可以是射电光波、可见光波、红外光波等。
在雷雨天气,云彩就是巨大的光波(射电光波、可见光波、红外光波等)的光源。它所产生的射电光波,可以具有巨大的电能,如果以电流形式传递下来,可以将人雷击死。它所产生的可见光波,可以照亮半个天空,就是闪电。它所产生的红外光波,可以带来巨大的能量,可以使空气中的气体产生巨大的热胀,产生振动,这是雷声。
物体(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时,一些电子<电子云>要变小,要放出光子(弦)、光波;放出红外光波,这时温度要上升;冰箱和空调的压缩机就建立在这基础上。即,在压力的作用下,分子相互之间必须要接近,必须要由气态变成液态,分子中的一些电子<电子云>必须要变小,放出光子(弦)、光波。环境中,光波增多,红外光波增多,这时温度要上升,压缩机本身是放热的。
“空气能取暖设备”就是建立在这压缩机放热基础上,它的热能来自电子<电子云>变小时所放出的,比电能直接变热能效率高了好多倍。电子<电子云>的体积本身是能源,电子<电子云>变小时可以放出能量、放出热能、放出红外光波。
物体(物质)由液态变成为气态时,一些电子<电子云>要变大,要吸收光子(弦)、光波;吸收红外光波,这时温度要下降,冰箱、空调就建立在这基础上。即,当液态的分子从压缩机内流到冰箱、空调内时,没有了压力,分子相互之间可以远离。分子内的一些电子<电子云>吸收光波,吸收红外光波,吸收光子(弦),体积变大,由液态变成气态。在此过程吸收了光波,吸收了红外光波;环境中,光波减少,红外光波减少,这时温度要下降。
(8)、热能的应用,在“能”基础上可以产生“力”
物质在液态、固态时,借着正负电荷的电吸引力,分子与分子之间都连接在一起。物质在气态时,借着负电荷与负电荷之间的电排斥力,分子与分子之间都尽可能地相互远离。这个电排斥力可以被利用,蒸汽机、内燃机、火药、炸药等就是建立在这基础上。
增加光波,增加红外光波,也就是温度上升,物质由液态、固态变成了气态。当物质由液态、固态变成气态时,分子之间的电吸引力消失了,分子之间的电排斥力出现了,分子与分子之间都尽可能地相互远离。这时在“能”基础上产生了“力”,产生了运动。蒸汽机就是建立在这电排斥力基础上,在蒸汽机中,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依靠的是物理反应。
借着某些化学反应,某些物质由液态、固态变成了气态。当物质由液态、固态变成气态时,分子之间的电吸引力消失了,分子之间的电排斥力出现了,分子与分子之间都尽可能地相互远离。这时在“能”基础上产生了“力”,产生了运动。内燃机就是建立在这电排斥力基础上,火药、炸药的爆炸也是建立在这电排斥力基础上,它们依靠的是化学反应。
电子<电子云>放出光子<弦>、光波(能量),电子<电子云>变小;电子<电子云>接收光波、光子<弦>(能量),电子<电子云>变大。电子<电子云>与电子<电子云>之间具有电排斥力,电子<电子云>变大,电子<电子云>相互之间就要相互远离,就会产生运动。在此基础上,“能”产生了“力”。在自然界中,很多能量活动都应当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如物理反应中的热胀冷缩、固态液态气态的转化,化学反应中的燃烧、爆炸等等。
8、电流是射电光波在电子之间的传递,电能的获得、应用与无限来源
(1)、电流应当是射电光波在电子<电子云>之间的传递,是射电光波流在导体内的传导
在物体内(导体内),一个电子<电子云>放出相应的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在物体内(导体内),另一个电子<电子云>接收到相应的光波,相应的光波消失,这个电子<电子云>从自己的位置上,从宇宙空间中,提取出并接收了一定数量的光子(弦)。与此同时,这个电子<电子云>又放出一定数量的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这第2个电子<电子云>同时接收光波,同时立刻又放出光波。在物体内(导体内),第3个、第4个、第5个、第6个……,一个一个的电子<电子云>,都依次进行相同的反应,这样一些光波就沿着这个物体(导体)传递、传导,而形成电流。
射电光波的波长很长,电子<电子云>接收到射电光波,电子<电子云>从空间中提取出并接收了很多的光子(光量子<弦>),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增加的非常大。因体积非常大,在物体内(导体内),电子<电子云>根本无法保持住如此大的体积,而会立刻放出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射电光波。下一个电子<电子云>同样,在接收射电光波的同时,同时立刻放出射电光波。这样射电光波就沿着这个物体(导体)传递、传导,而形成射电光波流——电流。电流应当是射电光波在电子<电子云>之间的传递,应当是射电光波流在导体内的传导。
而其他光波,如伽玛光波、爱克斯光波、紫外光波、可见光波、红外光波,光波的波长较短,电子<电子云>接收到这些光波,电子<电子云>从空间中提取出并接收了不多的光子(弦),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增加的不大。因体积不大,在物体内(导体内),电子<电子云>可以保持住如此不大的体积,不必立刻放出光子(弦)、光波。因此,其他光波不能沿着导体传导。即使,电子<电子云>同时接收到很多的这类光波,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增加的也是非常大,而无法保持住如此大的体积,而会立刻放出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因立刻放出的光子(弦)很多,产生的也不会这类光波(伽玛光波、爱克斯光波、紫外光波、可见光波、红外光波),产生的也会是射电光波,而形成射电光波流——电流,如光电效应。
在导体中,其中的一些电子<电子云>是原子之间、分子之间的键电子<电子云>,如果这些键电子<电子云>担负着传递、传导射电光波的工作,它们就会不停地变大、变小。此时,原子之间的关系就会不停的发生变化,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分子之间的关系就会不停地发生变化,物质(物体)的存在状态就会是液态。因此说,在导体中,担负着传递、传导射电光波工作的电子<电子云>,不会是键电子<电子云>,这些键电子<电子云>的光谱是不接收、不放出射电光波。在导体中,担负着传递、传导射电光波工作的电子<电子云>,一定是某些“非键电子”。对于导体来说,因其中原子的种类,原子之间的排列方式,相应的原子中一定具有这样的“非键电子”。并且导电性好的金属也应当是那些最外层电子<电子云>较多的金属,可以具有较多的“非键电子”。而很多物体、分子,因其中原子的种类不同,原子之间的排列方式不同,相应的原子中不具有这样的“非键电子”,因此说很多物体不能成为导体。
导体内,射电光波流(电流)在传导时,电子<电子云>因接收了射电光波,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增加的很大。可是,只有导体表面的外边具有更多的空间,可以使电子<电子云>更容易的增加体积。而导体内部,则缺乏空间,不容易使电子<电子云>增加体积。因此射电光波在电子<电子云>之间的传递,射电光波流(电流)在导体内的传导,多集中在导体的表面。即,电流在导体内部的电流分布不均匀,电流集中在导体的“皮肤”部分;也就是说电流集中在导体外表的薄层,越靠近导体表面,电流密度越大。导线内部实际上电流较小。即,电流具有趋肤效应。由此,也支持电流应当就是射电光波在电子<电子云>之间的传递。
在导体内,波长越长的射电光波(如工频射电光波,波长可以很长,可以是6千公里以上),可以使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变得更大(带有更大的能量),可以使电子<电子云>相互之间能够更好地接触,而可以使射电光波流(电流)能够更好地在更长的导线中传导。波长长,就是电压高;波长短,就是电压低。从发电厂出来的电流,需要输送到很远的地方;因此波长就需要很长,如长到6千公里以上,甚至更长;因此就需要从低压变到高压,由波长短变到波长长。在各种电器的应用中,不需要如此高的电压,需要从高压变到低压,由波长长变到波长短。
在射电光波流(电流)经过某些特殊导体时,一个电子<电子云>放出一定数量的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射电光波。与此同时,这个电子<电子云>还放出另外一定数量的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不是射电光波,而是可见光波。这个特殊导体在传导“射电光波流”(电流)的同时,还向外发射出可见光波,这时这个特殊导体是个发光体,是个灯丝。依据不同材料,一些物体在传导“射电光波流”(电流)的同时,可以向外发出不同波长的光波,如:伽玛光波、爱克斯光波、紫外光波、可见光波、红外光波、射电光波。这样我们依据不同的材料,可以产生不同的光源。
(2)、在导体内电子之间传递的射电光波仅仅是个“点”(极小的球面)
导体内,射电光波流(电流)在传导时,电子<电子云>因接收了射电光波,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变的是非常的大,使得在导体内,电子<电子云>接触着电子<电子云>。射电光波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但是在它产生这一刻时,仅仅是个“点”(极小的球面,可以接近于“点”)。上一个电子<电子云>放出这个“点”(极小的球面),它还没有来得及以光速膨胀,马上就被下一个电子<电子云>所接收。
射电光波流(电流)在导线内传导时,即射电光波在电子<电子云>之间被传递时,射电光波是以极小的球面(接近于“点”)的方式在被传递。
一般情况下,导体内,电子<电子云>相互间传递的仅仅是个“点”(极小的球面,接近于“点”),而不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因此,即使导体、导线极细,如在集成电路中是非常的细,射电光波流(电流)依旧能够传导,而不相互影响。
导体内,电子<电子云>相互间传递的仅仅是个“点”(极小的球面,接近于“点”),而不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射电光波流可以发射出来,成了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因弦具有磁力,而在导体(导线)周围可以产生磁场。
导线环绕着铁芯围成线圈,“射电光波流”(电流)沿着线圈导线传导,铁芯可以具有磁力,在磁力的作用下,导体中的电子<电子云>因有较大的体积、较大的磁力,就会偏向铁芯。使得在导体内,一些电子<电子云>不再接触着下一个电子<电子云>;使得在导体内的射电光波不再以“点”(极小的球面)的形式传递,而向外发射出来,成了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发射天线就是建立在这基础上)。
在变压器中,初级线圈发出射电光波,次级线圈接收射电光波。例如,初级线圈长10公里,包含着10个波,每个波长是1公里;次级线圈长1000公里,比初级线圈长100倍,接收到10个波,这10个波被接收到这1000公里上,也被拉长了100倍,每个波长都要被拉长到100公里,波长长了100倍。这样初级线圈短,次级线圈长,波被拉长,波长从短到长,电压从低到高。反之,初级线圈长,次级线圈短,波被缩短,波长从长到短,电压从高到低。
在变压器中,铁芯具有磁力,在磁力的作用下,导体中的电子<电子云>因有较大的体积、较大的磁力,就会偏向铁芯。使得在导体内,一些电子<电子云>不再接触着下一个电子<电子云>;使得在导体内的射电光波不再以“点”(极小的球面)的形式传递,而变成了波——即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从初级线圈中发射出来的射电光波,被次级线圈接收,这些射电光波再以“点”(极小的球面)的形式(射电光波流的形式)沿着次级线圈传导出去。借着初级线圈、次级线圈的圈数的不同,可以使波长变长变短,可以使电压变高变低。
(3)、切割磁力线没有阻力却获得电能,借此可以白白地获取空间能源
某个物体上的电子<电子云>接收到光波(如可见光波),光波消失,这些电子<电子云>从自己的位置上,从宇宙空间中提取出并接收了一定数量的光子(弦)。与此同时,这些电子<电子云>可以又放出一定数量的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这个光波可以是射电光波。这个物体可以是个导体,这些射电光波,就可以以“射电光波流”(电流)的形式沿着导体传导出来,这样,我们就获得了电流、电能。最初接收到的光波,如是可见光波,这是光电效应,光电电池,光伏产业。
具有磁铁,具有磁场,具有磁力线,磁力线也是具有磁力的弦。在外力的作用下,磁铁转子可以不停地旋转,带动磁场、磁力线不停地旋转。这时,这些磁力线如同光波(光波应当是构成空间的弦以光速依次地展现出磁力来,也可以说成是以光速运动的磁力线),只是相对于光速来说,磁力线的旋转速度很慢。当周围的导体(如铜线)的电子<电子云>接收到(即被动切割到)这些磁力线时,如同接收到光波一样,这些电子<电子云>也会从自己的位置上,从宇宙空间中提取出并接收了一定数量的光子(弦)。与此同时,这些电子<电子云>可以又放出一定数量的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这个光波可以是射电光波。由于周围的导体(如铜线)本身就是个导体,这些射电光波,就可以以“射电光波流”(电流)的形式沿着导体传导出来,这样,我们就获得了电流、电能。这应当就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天然磁铁、普通磁铁的磁力很小,磁力线很少。因此,在一些发电机中,磁铁转子不是天然磁铁、普通磁铁,而是电磁铁,即用自己(发电机)所发出的一部分电能,来使自己变成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磁力线多了很多倍,周围导体(如铜线)多切割了(被动切割了)很多倍的磁力线;此时并没有为此多消耗能量(如石油、煤炭、水利、核能等),可是却因此多获得了很多倍的电能。这多获得的很多倍电能是从哪里来的,只能是宇宙空间白白给的,宇宙空间——空间——应当是个能量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库。
铜线切割(被动切割)磁力线没有阻力,并不会遇到阻力。即使铜线内有电流,来切割(被动切割)磁力线,也不会遇到阻力。即使铜线内有电流,并且铜线围成线圈,来切割(被动切割)磁力线,也不会遇到阻力。只要线圈内没有铁芯,就不会遇到阻力。铁线切割(被动切割)磁力线才会遇到阻力,铜线缠绕铁芯形成的线圈来切割(被动切割)磁力线才会遇到阻力。
其实,在发电机中,周围导体(如铜线)切割(被动切割)磁力线本身,并不需要消耗能量(石油、煤炭、水利、核能)。铜线切割(被动切割)磁力线,并不消耗能量!!!,却能获得电能!!!。在发电机中,消耗的那些能量(石油、煤炭、水利、核能)仅仅是用在克服发电机中磁铁转子在转动时的摩擦阻力上。
未来、将来,我们人类应当可以通过某些方式,使摩擦阻力减少到零,如将发电机放在外太空中,让磁铁转子悬浮着,不再有摩擦;或者,借着磁悬浮,也可以使磁铁转子悬浮着,不再有摩擦。或者,同时将发电机放在外太空中,并借着磁悬浮。那时,借着惯性,磁铁转子就可以不停地转动(如同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一样),我们人类完全就可以、白白地、源源不断地——从空间中——获得电能(能量)。
汽车在行驶时,车轮、车轴等在不停地旋转,如果附带上磁铁,这个磁铁也会带着磁力线不停地旋转,周围铜线也能够不停地被动切割到磁力线,而不停地获得电能。这些电能应当可以补充汽车所用的能源(汽油、电池等),甚至应当可以代替汽车所用的能源(汽油、电池等)。即,借着各种旋转,我们应当也可以源源不断地从空间中获得电能。
用一个非常高效的发电机来发电,拿出其中的一部分电来带动一个非常节能的电动机,这个电动机再返回来转动这个发电机去发电。一部分电在这“发电机、电动机”内部循环,另一部分电就会从这个“电动机、发电机”组合中发出来。这个组合被杨占超称为“富能发电机”。
用石油、煤炭、核能发电会带来环境污染,并且在一百年后、几百年后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能源就将会枯竭,核能源也将会有枯竭的时候。用水力、风力、光伏发电会带来生态破坏,会带来一些鱼、鸟的死亡。空间应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并且是最清洁、绿色、环保的能源,可以使我们人类永远生活在能源充足之中,永远生活在光明之中。
9、两种电流,顺时针方向的、逆时针方向的,使得在半导体上产生芯片
(1)、电流应具有两种,顺时针方向性的射电光波流,逆时针方向的射电光波流
电流应当是射电光波在导体内电子<电子云>之间的传递,应当是“射电光波流”在导体内的传导。在导体内被传递(流动)的一个个的射电光波,是一个个的极小的球面(接近于“点”),球面由弦构成。
这一个、一个的极小球面如同地球仪的球面,有南极、北极,有一条条的纬度线,每一个最小球面就是由这一条条的纬度线构成的,这一条条的纬度线具有磁性、磁力。就磁力的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方向(左手法则),也可以是逆时针方向(右手法则)。
在导体内,这一个、一个以光速向前运动的极小球面(接近于“点”),可以都是同一方向,可以都是南极在一个方向,北极在另一个方向。即,构成这一个、一个的极小球面的纬度线的磁力方向,可以都是一致的;或可以都是顺时针方向(左手法则),或可以都是逆时针方向(右手法则)。
由于电池的特殊结构、特殊属性,从正极这端传出来的射电光波流(电流),就磁力方向应当都是顺时针方向的,左手法则,是正极电流(当今物理学中所谓的空穴向前流动,当今物理学称为“空穴电流”)。从负极这端传出来的射电光波流(电流),就磁力方向应当都是逆时针方向的,右手法则,是负极电流(当今物理学中所谓的电子向前流动,当今物理学称为“电子电流”)。
导体内,电子<电子云>相互间传递的射电光波,仅仅是个“点”(极小的球面),而不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这些射电光波只在电子<电子云>相互间传递,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发射出来。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射电光波可以发射出来,成了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弦),因环、弦具有磁力,就会在导体(导线)周围产生磁场。正极电流,左手法则,弦的磁力(磁场的磁力)方向是顺时针方向。负极电流,右手法则,弦的磁力(磁场的磁力)方向是逆时针方向。
在某些情况下,如借助中心有铁芯的线圈,这些射电光波还可以都发射出来,并且在线圈内,弦的磁力(磁场的磁力)方向都是同一个方向。在这磁力的作用下,线圈内的铁芯就会展现出磁力来。即每个铁原子次外层即第三层的电子<电子云>,一面9个,另一面5个,不对称,展现出磁力,成为电磁铁。在此基础上,“能”产生了“力”。借着电磁铁,我们人类可以获得强大的人工动力。
(2)、顺时针方向性的射电光波流,逆时针方向的射电光波流,相互吸引
电流是射电光波在导体内电子<电子云>之间的传递,构成射电光波的弦(磁力线)具有磁力。正极电流(从正极出来的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负极电流(从负极出来的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两者相对时,它们的磁力方向相同,(如同左右拳相对,拇指接触在一起,其它手指的方向一致)。相互之间,具有相互相吸的关系!!!。
电流具有两种,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相互之间具有相互吸引的关系。一根导线可以向前传导正极电流,另一根导线可以向前传导负极电流,如此两根导线可以成为闭合电路。借着正极电流、负极电流之间的相互吸引,正极电流才会沿着导线流向负极,负极电流才会沿着导线流向正极。只有闭合电路,导线内才会有电流向前流动。
一个电器一端连接着正极导线,另一端连接着负极导线,借着相互吸引,正极导线中的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就要经过电器流向负极,负极导线中的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就要经过电器流向正极。在经过电器时,电流(射电光波流)发挥作用。由于存在着相互吸引,即使电压较低,只有几伏,也能使电流(射电光波流)流向电器,发挥作用。
直流电如此,交流电也是如此,三相交流电也是如此。
直流电两根导线,一根导线内向前传导的是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另一根导线内向前传导的是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这两根导线可连接成闭合电路。
交流电,A线、B线、C线,在每根导线内,向前流动的,向前传导的,一会儿是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一会儿是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每秒钟变换100次。A线、B线、C线三根导线连接在一起成为O线,O线中总是同时存在着正极电流、负极电流。相对于A线、B线、C线的电流,O线的电流的电压可以很低,仅仅起着,来使A线、B线、C线的电流被吸引着向前流动。
A线、B线、C线都可以分别与O线连接成闭合电路。当A线(或B线、或C线)传导的是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时,O线内自然有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相互吸引,才能使得电流向前流动。当A线(或B线、C线)传导的是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时,O线内自然有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相互吸引,才能使得电流向前流动。
如此,一个电器,如电灯、电炉、电磁铁、电动机等等,必须一端连接着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另一端连接着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或者,一端连接着A线(或B线、或C线),另一端连接着O线。一个电池,也相当于是个电器,从正极那里回来的极少的负极电流,从负极那里回来的极少的正极电流,在电池内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反应,使得电池能够持续地产生射电光波,产生电能。
(3)、半导体的反向阻断,两种电流同时出现在半导体两端时,可突破反向阻断
一个物体,它的电子<电子云>,不吸收、不接收某种波长的光波,而是允许这种波长的光波全部通过这个物体,相对于这种光波(光)来说,这个物体就是透明体。相对于可见光波来说,水、玻璃就是透明体。电子<电子云>是由弦构成的,水、玻璃等物体的表面是由一层电子<电子云>构成的,是由一层具有磁力的弦构成的。“可见光波”本身也是具有磁力的弦。当一束光经过透明体的表面时,构成光波的弦与构成电子<电子云>体积的弦,相互之间就要发生磁力作用,在这个磁力的作用下,可见光波的前进方向就要发生改变,这就是折射。
垂直看水下的物体,不发生折射。这是因为,垂直看水下的物体时,可见光波的弦是水平的,水的表面电子<电子云>的弦是竖立的,相互之间为90度,没有磁力作用,不产生折射。越斜着看水下的物体,可见光波的弦越趋向竖立,与水的表面电子<电子云>的弦越趋向平行,磁吸引力越大,折射的角度越大。(虽然,光是个波,具有波长、频率。即后边的光波与前边的光波,弦的磁力方向是不同的,是变化的。但此时,这种变化,也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向前、向左、向后、向右、向前……)。
光波的波长短,弦的磁力小,折射的角度小;光波的波长长,弦的磁力大,折射的角度大。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长,弦的磁力大,折射的角度大:紫光的波长短,弦的磁力小,折射的角度小。这样,我们借着玻璃的表面,借着三棱镜,我们可以将不同波长的光波分别排列出来。
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电子云>组成的,电子<电子云>的体积是由很多的弦组成的,弦具有磁力。某些物体,通过具有相应的分子、原子、电子<电子云>,通过具有相应的分子、原子、电子<电子云>排列方式,使得在物体内可以展现出一定的磁力。光波也是由具有磁力的弦构成的,当光波经过这些物体时,在磁吸引力和磁排斥力的作用下,就光波的弦的方向,这个物体只允许某个特定方向的光波通过,不允许其它方向的光波通过,这时这个物体具有偏振性,如某些云母,如某些半导体。
一个半导体二极管,它的一端连接着入口导线,另一端连接着出口导线。借着半导体的特殊结构,它只允许顺时针方向的射电光波流(正极电流,所谓的“空穴电流”)通过、传出,不允许逆时针方向的射电光波流(负极电流,所谓的“电子电流”)通过、传出,这时从出口导线传出来的,只能是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正极电流),而获得了单独的正极电流。将这个半导体二极管反过来,可以获得单独的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负极电流)。这就是半导体的反向阻断。
一个半导体三极管,当它的两极(三极管的发射极e、基极b)各连接着一个入口导线。一个入口导线这极,传入的是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所谓的“空穴电流”),借着半导体的反向阻断,不允许通过,是“关”。另外一个入口导线这极,传入的是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所谓的“电子电流”),借着半导体的反向阻断,也不允许通过,也是“关”。当两个入口导线,同时传入电流,因磁力方向相同,(如同左右拳相对,拇指接触在一起,其它手指的方向相同),相吸;在磁吸引力的作用下,两极(发射极e、基极b)的电流(射电光波流)就要分别流向对方(在三极管中就会接着流向集电极c),是“开”。即,两种电流同时出现在半导体三极管的两极(发射极e、基极b)时,可突破反向阻断。
在电路中,只有一端有电流,另一端没有一点电流时,由于没有相互吸引,即不存在闭合电路,即使不存在反向阻断,电流也不会流向对方。一端有正常电流,另一端有极低电流(电阻的作用);由于存在正负电流的相互吸引,即存在闭合电路,如果不存在反向阻断,正常电流就会流向对方;如果存在反向阻断,虽然存在闭合电路,由于正负电流相互吸引的力量不够大,正常电流不能流向对方。一端有正常电流,另一端也有正常电流,即使存在反向阻断,由于正负电流相互吸引的力量够大,电流就会流向对方,突破反向阻断。因此,在各种电路中,需要存在极低电流的(极低的正极电流和负极电流),需要存在闭合电路的,来使得正常的电流(正常的正极电流和负极电流)来流动。
(4)、用两面各写着男厕女厕的一扇门,来理解半导体二极管的工作原理
假设,一列火车具有2节车厢,在第一节车厢和第二节车厢之间,有一扇门。门的第一节车厢这面写着“男厕(P),门的第二节车厢那面写着“女厕(N)”。
男人、女人,从外边进入第一节车厢,在走到第一、二节车厢之间时,看到门上写着“男厕(P)”,自然认为第二节车厢是男厕(P)。男人会进入第二节车厢,并会从第二节车厢出来。而女人不会进入第二节车厢,而不会从第二节车厢出来。从第二节车厢出来的,只有男人。
男人、女人,从外边进入第二节车厢,在走到第一、二节车厢之间时,看到门上写着“女厕(N)”,自然认为第一节车厢是女厕(N)。女人会进入第一节车厢,并会从第一节车厢出来。而男人不会进入第一节车厢,而不会从第一节车厢出来。从第一节车厢出来的,只有女人。
综上所述,从第一节车厢出来的都是女人,从第二节车厢出来的都是男人。
半导体也是如此,如二极管中,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形成pn结,pn结所具有的特殊结构,使得电流只能单一方向通过,反向阻断。如同一扇门,一面写着“男厕(P)”,另一面写着“女厕(N)”。从P极(阳极)出来的只能是“正极电流”(所谓的空穴电流),从N极(阴极)出来的只能是“负极电流”(所谓的电子电流)。
“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所谓的空穴电流),可以从N极(阴极)进入,从P极(阳极)出来。但是,借着反向阻断,不能从P极(阳极)进入,从N极(阴极)出来。
“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所谓的电子电流),可以从P极(阳极)进入,从N极(阴极)出来。但是,借着反向阻断,不能从N极(阴极)进入,从P极(阳极)出来。
(5)、用两面各写着男厕女厕的两扇门,来理解半导体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假设,一列火车具有3节车厢,在第一、二节车厢之间,在第二、三节车厢之间,都有这样的门。
女人(负极电流、所谓的电子电流),进入第一节车厢(发射极e),在走到第一、二节车厢之间(pn结)时,看到门上写着“男厕(P)”,自然认为第二节车厢是男厕(P),而不会进入第二节车厢。
男人(正极电流、所谓的空穴电流),进入第二节车厢(基极b),在走到第一、二节车厢之间(pn结)时,看到门上写着“女厕(N)”,自然认为第一节车厢是“女厕(N)”,而不会进入第一节车厢。
并且,进入第二节车厢(基极b)中的男人(正极电流、所谓的空穴电流),在走到第二、三节车厢之间(pn结)时,看到门上也写着“女厕(N)”,自然认为第三节车厢是“女厕(N)”,而不会进入第三节车厢。
但是,可是:
如果同时,女人(负极电流、所谓的电子电流)走进第一节车厢(发射极e),男人(正极电流、所谓的空穴电流)走进第二节车厢(基极b),(假设,比喻,女人、男人都同时发出声音,说不是厕所);这时,女人(负极电流、所谓的电子电流)就可以从第一节车厢(发射极e),通过第一、二节车厢之间的门(pn结),进入第二节车厢(基极b)。并且,在走到第二、三节车厢之间(pn结)时,看到门上写着“女厕(N)”,自然认为第三节车厢是“女厕(N)”,而会进入第三节车厢(集电极c)。
当然,这时,男人(正极电流、所谓的空穴电流),也可以从第二节车厢,通过第一、二节车厢之间的门(pn结),进入第一节车厢。
这如同是个NPN型的三极管。
NPN三极管,它是由2块N型半导体中间夹着一块P型半导体所组成。它的原理应当是,发射极e(第一节车厢)传入的是“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基极b(第二节车厢)传入的是“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当它们不同时传入时,借着半导体的反向阻断,都是“关”。当它们同时传入时,借着磁力方向相同,相吸,突破反向阻断,是“开”。发射极e(第一节车厢)传入的“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所谓的电子电流),就会流向基极b(第二节车厢),并接着流向集电极c(第三节车厢)。
PNP三极管,它是由2块P型半导体中间夹着一块N型半导体所组成。它的原理应当是,发射极e(第一节车厢)传入的是“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基极b(第二节车厢)传入的是“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当它们不同时传入时,借着半导体的反向阻断,都是“关”。当它们同时传入时,借着磁力方向相同,相吸,突破反向阻断,是“开”。发射极e(第一节车厢)传入的“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所谓的空穴电流),就会流向基极b(第二节车厢),并接着流向集电极c(第三节车厢)。
(6)、借着三极管的“开”、“关”,带来芯片,带来计算机,带来人工智能
电流,即射电光波流分为两种,一种为: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即正极电流,即所谓的“空穴电流”;另一种为: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即负极电流,即所谓的“电子电流”。
在三极管中,当两种电流不同时出现在两极(发射极e、基极b)时,借着半导体的反向阻断,电流不能通过,是“关”。当这两种电流同时出现在两极(发射极e、基极b)时,借着这两种电流的相互吸引作用,突破反向阻断,则电流能够通过,是“开”。
这类似于动物(包括人类)的神经(大脑)系统。如,一个神经突触,它的突触前膜是来自两个神经细胞的树突。
当两个突触前神经细胞不同时有冲动来到这突触前膜,不同时释放兴奋性神经介质到突触间隙。因单一冲动到来,因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介质不够多,突触后膜没有接收到“足够”的神经介质,突触后神经细胞不会产生冲动,不会接收到冲动,是“关”。
当这两个突触前神经细胞同时有冲动来到这突触前膜,同时释放兴奋性神经介质到突触间隙。因两个冲动同时到来,因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介质足够多,突触后膜接收到“足够”的神经介质,突触后神经细胞就会产生冲动,等于接收到冲动,是“开”。
神经细胞的突触像个三极管,神经细胞的树突像一些电路。一个神经细胞可以具有几十、几百、几千、以至更多个突触。人的脑组织内,神经细胞数量是在一千亿左右,突触的数量应当是在五百万亿左右。其它动物的脑组织内,也同样具有很多的神经细胞、突触。在此基础上,在脑组织内,人和其它动物具有了复杂的神经活动、心理活动、联想活动。
动物的神经活动等,人类的智能活动等,是建立在突触的“开”、“关”基础上。在一个芯片上,可以具有上亿个三极管,借着每个三极管的“开”、“关”作用,而带来计算机,带来电脑,带来人工智能。
10、整个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的,由此来得出一个粒子周期表
(1)、整个宇宙是从一个点中诞生出来的,宇宙的最小单位应当是点和弦
在138亿年前,整个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出来的。由于整个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出来的,自然可以从“起始点”中诞生出很多的“点”,“点”应当是宇宙的一种最小单位。
整个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出来的,而只有整个宇宙本身(本来面目)是个“点”,并一直都在这个“点”内,一直就没有离开过这个“点”,才有可能从一个“点”中诞生出如此宏大的宇宙。即,整个宇宙本身(本来面目)应当是个点,是在一个点内。并且,通过进一步地理解相对论,我们一定会得出,整个宇宙本身(本来面目)是虚空的、零点的,整个宇宙本身(本来面目)是个点,是在一个点内。即,整个宇宙本身(本来面目)一定是个点,是在一个点内。
整个宇宙本身(本来面目)是个点,那么宇宙的最小单位“点”,一方面它们分别在宇宙空间的不同位置上,另外一方面它们又相当于都在同一个点上,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相互吸引的关系。最小单位“点”相互之间具有相互吸引的关系,这应当是万有引力。中子、质子、电子<电子云>等基本粒子,通过包含着一定数量的“点”这种最小单位,而具有了万有引力,而具有了重量,而具有了质量。
一个“点”可以表现为一个“弦”——最短的线,“弦”也应当是宇宙的另一种最小单位。一些弦可以构成一个面(面积),一些面可以构成一个体(体积),“弦”可以构成粒子的体积和宇宙空间的体积。粒子的体积和宇宙空间的体积(宇宙空间)应当都是由“弦”构成的。中子、质子、电子<电子云>等基本粒子,通过包含着一定数量的“弦”这种最小单位,而具有了体积和磁力、磁矩。
“弦”构成了粒子的体积和宇宙空间的体积(宇宙的空间),粒子的体积和宇宙的空间都应当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宇宙的空间不应当仅仅是研究的背景,对粒子的体积更不应当视而不见。我们实在是应当研究粒子的体积、宇宙的空间,我们实在是应当研究宇宙空间的特点。
(2)、宇宙空间与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应当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
在138亿年前,整个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出来的,并且随着宇宙时间的行驶,宇宙空间以光速膨胀。在宇宙时间是第10纳秒(第亿分之一秒)这一刻时,整个宇宙空间的大小只有3米;在宇宙时间是第10万纳秒(第万分之一秒)这一刻时,整个宇宙空间的大小只有30公里;……。目前宇宙时间是第138亿年(岁),宇宙空间的大小是138亿光年(距离)。总之,宇宙空间是有限的,在某一时刻宇宙空间是有确定大小的。这是宇宙空间的第一个特点。
二维的地球球面是有限的,只有5.1亿平方公里,但是是没有边界的,是有限无边的;同时是没有中心点的,或者说处处是中心点的,如你可以说,南极这个点就是地球球面的中心点,北极这个点就是地球球面的中心点。三维的宇宙空间也应当如此,宇宙空间是有限的,但是是没有边界的,是有限无边的;同时宇宙空间也应当是没有中心点的,或者说处处是中心点的。这是宇宙空间的第二个特点。
在宇宙空间中,每一个点都可以说是宇宙空间的中心点,每一个点都具有前后、左右、上下6个方向。沿着这6个方向分别行驶任意距离,可以到达6个点上;这6个点,每个点也都可以说是宇宙空间的中心点。这6个点,每个点也都具有自己的6个方向,这样一共就具有了36个方向。只是6个方向是实的,是真实的;36个方向是虚的,是不真实的。这是宇宙空间的第三个特点。(宇宙空间还有很多的特点)。
从宇宙起始点中诞生了宇宙时间、宇宙空间和物质世界。宇宙时间仅仅是个过程,从宇宙起始点中只诞生了宇宙空间和物质世界。宇宙空间和物质世界应当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
在物质世界中,中子、质子、电子<电子云>等基本粒子是由夸克构成的,夸克是由“点”、“弦”等最小单位构成的。在物质世界中,最小单位“点”、“弦”不能单独存在,夸克也不能够单独存在。能够单独存在的最小实体、基本单位只能是中子、质子、电子<电子云>等基本粒子。那么,从宇宙起始点中(宇宙的物质诞生期内)直接诞生出来的,不可能是单独的“点”、“弦”和夸克,而只能是基本粒子。
宇宙时间仅仅是个过程,从宇宙起始点中(宇宙的物质诞生期内)只诞生了宇宙空间和物质世界。而中子、质子、电子<电子云>等基本粒子是物质世界的最小实体、基本单位,是从宇宙起始点中(宇宙的物质诞生期内)直接诞生出来的。那么宇宙空间和基本粒子应当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
宇宙空间,6个方向是实的,36个方向是虚的。那么,从宇宙起始点中(宇宙的物质诞生期内)诞生出来的粒子,本身应当具有6个部分、36个夸克,6个部分应当分别是6个上夸克、6个下夸克、6个粲夸克、6个奇异夸克、6个顶夸克、6个底夸克。
(第10节)图1、从宇宙起始点中诞生出来的粒子,本身应当具有6个部分、36个夸克
6个同种夸克为1个部分,这1个部分、这6个同种夸克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存在;不能1个夸克单独存在,也不能2个夸克、3个夸克、4个夸克、5个夸克一起存在,只能是6个夸克作为一个整体来一起存在。
(3)、从宇宙起始点中(宇宙的物质诞生期内)诞生出来的粒子,本身应当具有36个夸克
粒子是由夸克构成的,每个夸克内都具有一定数量的最小单位——弦、点、虚点。“弦”可以使粒子展现出体积。“点”可以使粒子展现出质量。“虚点”即不能使粒子展现出质量,也不能使粒子展现出体积;但是,“虚点”是存在的,不是没有。一些夸克内具有弦、点,可以被看到。另一些夸克内只具有“虚点”,不可以被看到。
从宇宙起始点中(宇宙的物质诞生期内)诞生出来的粒子,本身应当具有36个夸克。这种粒子可以在其中的33个夸克中只具有第三种最小单位“虚点”(不能被看到,也可以说相当于不存在);而只在3个上夸克中才具有另外两种最小单位“点”、“弦”(才能够被看到,相当于这个粒子只有3个夸克),并且“点”多、“弦”少,这种粒子具有极大的质量、极小的体积。这种粒子应当是中子。
(第10节)图2、中子
这种粒子可以分裂(蜕变),原来是6个部分、36个夸克(6个上夸克、6个下夸克、6个粲夸克、6个奇异夸克、6个顶夸克、6个底夸克)作为一个整体,分裂(蜕变)后,6个上夸克为一个个体,6个下夸克为一个个体,6个粲夸克为一个个体,6个奇异夸克为一个个体,6个顶夸克为一个个体,6个底夸克为一个个体,共分裂(蜕变)为6个个体。
(第10节)图3、6个部分、36个夸克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分裂为6个个体,每个个体内包含6个同种夸克
并且,在分裂(蜕变)时,6个粲夸克、6个奇异夸克、6个顶夸克、6个底夸克(4个部分,24个夸克)可以再次分裂、分解。在此过程中,每个夸克内具有的“虚点”都变为“点”,再都变为“弦”,并且这些弦都加入到空间中,变为光、光波。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光子,大量的能量,这应当是能量的最初来源。(中子蜕变可以产生大量光子)。
在分裂(蜕变)时,剩下的6个上夸克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保留下来,而可以成为一个新粒子。这种新粒子可以在其中的3个上夸克中只具有第三种最小单位“虚点”(不能被看到,相当于不存在),而在另外的3个上夸克中才具有另外两种最小单位“点”、“弦”(才能够被看到,相当于这个粒子只有3个夸克),并且“点”多、“弦”少。这种新粒子具有极大的质量、极小的体积。这种粒子应当是质子。
(第10节)图4、质子
在分裂(蜕变)时,剩下的6个下夸克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保留下来,而可以成为另一个新粒子。这种新粒子可以在其中的3个下夸克中只具有第三种最小单位“虚点”(不能被看到),而在另外的3个下夸克中才具有另外两种最小单位“点”、“弦”(才能够被看到),并且“点”少,“弦”多。这种新粒子具有极小的质量、极大的体积(电子云)。这种粒子应当是电子<电子云>。
(第10节)图5、电子<电子云>
这个分裂(蜕变)过程应当就是,一个中子蜕变为一个质子、一个电子<电子云>、一些光子。
即,从宇宙起始点中(宇宙的物质诞生期内),应当是只诞生了中子,之后中子可以蜕变,一个中子可以蜕变为一个质子、一个电子<电子云>和一些光子。中子是建立在36个夸克作为一个整体的基础上,质子是建立在6个上夸克作为一个整体的基础上,电子<电子云>是建立在6个下夸克作为一个整体的基础上。因此宇宙中正负电荷是对称的,宇宙中粒子是对称的,宇宙是对称的。
(4)、在6个夸克作为整体基础上,可以得出一个带电荷的“粒子周期表”
6个上夸克是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可以展现出一些带正电荷的粒子。如果,其中的3个上夸克具有的是“虚点”,这3个夸克不可以被看到,为不可见夸克。另3个上夸克具有的是“点”、“弦”,这3个夸克才可以被看到,为可见夸克(为此被认为这种粒子只有3个夸克)。
如果在这3个夸克中,是“点”多、“弦”少,质量大、体积小,这种粒子是质子。如果在这3个夸克中,是“点”少、“弦”多,质量小、体积大(电子云),这种粒子是正电子<电子云>。
在这3个可见夸克中,质子是“点”多、“弦”少,正电子<电子云>是“点”少、“弦”多。当质子中的一部分“点”转变为“弦”后,也成了“点”少、“弦”多,这时质子就要蜕变为正电子<电子云>。
(第10节)图6、质子蜕变为正电子<电子云>
如果,在6个夸克中,4个上夸克具有的都是“虚点”,这4个夸克不可以被看到,为不可见夸克。只有2个上夸克具有的是“点”、“弦”,这2个夸克才可以被看到,为可见夸克(为此被认为这种粒子只有2个夸克)。如果在这2个夸克中,是“点”多、“弦”少,质量大、体积小,这种粒子是带正电荷的介子π+。
(第10节)图7、介子π+
依据展现出来的可见夸克分别是1个、2个、3个、4个、5个、6个;依据在可见夸克中展现出来的“点、弦”,或者是以“点”为主(质量为主),或者是以“弦”为主(体积为主),这样在6个上夸克(6个夸克是一个整体)基础上可以展现出12种粒子。在6个粲夸克(6个夸克是一个整体)基础上也可以展现出12种粒子,在6个顶夸克(6个夸克是一个整体)基础上也可以展现出12种粒子。这36种粒子都带正电荷,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带正电荷的“粒子周期表”。
6个下夸克是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可以展现出一些带负电荷的粒子。如果,其中的3个下夸克具有的是“虚点”,这3个夸克不可以被看到,为不可见夸克。另3个下夸克具有的是“点”、“弦”,这3个夸克才可以被看到,为可见夸克(为此被认为这种粒子只有3个夸克)。
如果在这3个夸克中,是“点”多、“弦”少,质量大、体积小,这种粒子是反质子。如果在这3个夸克中,是“点”少、“弦”多,质量小、体积大(电子云),这种粒子是电子<电子云>。
在这3个可见夸克中,反质子是“点”多、“弦”少,电子<电子云>是“点”少、“弦”多。当反质子中的一部分“点”转变为“弦”后,也成了“点”少、“弦”多,这时反质子就要蜕变为电子<电子云>。
(第10节)图8、反质子蜕变为电子<电子云>
如果,在6个夸克中,4个下夸克具有的都是“虚点”,这4个夸克不可以被看到,为不可见夸克。只有2个下夸克具有的是“点”、“弦”,这2个夸克才可以被看到,为可见夸克(为此被认为这种粒子只有2个夸克)。如果在这2个夸克中,是“点”多、“弦”少,质量大、体积小,这种粒子是带负电荷的介子π-。
(第10节)图9、介子π-
依据展现出来的可见夸克分别是1个、2个、3个、4个、5个、6个;依据在可见夸克中展现出来的“点、弦”,或者是以“点”为主(质量为主),或者是以“弦”为主(体积为主),这样在6个下夸克(6个夸克是一个整体)基础上可以展现出12种粒子。在6个奇异夸克(6个夸克是一个整体)基础上也可以展现出12种粒子,在6个底夸克(6个夸克是一个整体)基础上也可以展现出12种粒子。这36种粒子都带负电荷,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带负电荷的“粒子周期表”。
(5)、在36个夸克作为整体基础上,可以得出一个不带电荷的“粒子周期表”
一些粒子可以建立在36个夸克作为整体的基础上。如果,其中的33个夸克具有的都是“虚点”,这33个夸克不可以被看到,为不可见夸克。只有3个上夸克具有的是“点”、“弦”,这3个夸克才可以被看到,为可见夸克(为此被认为这种粒子只有3个夸克)。
如果在这3个夸克中,是“点”多、“弦”少,质量大、体积小,这种粒子是中子。如果在这3个夸克中,是“点”少、“弦”多,质量小、体积大(电子云),这种粒子是中微子。
在这3个可见夸克中,中子是“点”多、“弦”少,中微子是“点”少、“弦”多。当中子中的一部分“点”转变为“弦”后,也成了“点”少、“弦”多,这时中子就要蜕变为中微子。
(第10节)图10、中子蜕变为中微子
如果,在36个夸克中,只有2个上夸克、1个奇异夸克具有的是“点”、“弦”,这3个夸克才可以被看到,为可见夸克(为此被认为这种粒子只有3个夸克),如果在这3个夸克中,是“点”多、“弦”少,质量大、体积小,这种粒子是Σ0。
(第10节)图11、Σ0
依据展现出来的可见夸克分别是1个、2个、3个、……、34个、35个、36个;依据在可见夸克中展现出来的“点、弦”,或者是以“点”为主(质量为主),或者是以“弦”为主(体积为主);在36个夸克作为整体的基础上,可以展现出更多种类的粒子,它们都不带电荷。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不带电荷的“粒子周期表”。
11、整个宇宙本身是个点,由此来得出一个基本力的统一理论
(1)、同种类的最小单位、基本单位相互之间,应当具有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关系
宇宙本身是个点,宇宙的最小单位(点、弦)、基本单位(基本粒子),一方面它们分别在宇宙空间的不同位置上,另外一方面它们又相当于都在同一个点上。同种类的最小单位(点、弦)、基本单位(基本粒子)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关系。借此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基本力的本来面目,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力的统一理论。
中子、质子、电子<电子云>等基本粒子(基本单位)是由夸克构成的,夸克是由“弦”、“点”、“虚点”这三种最小单位构成的。中子等不带电荷的基本粒子是建立在36个夸克基础上,即具有36个夸克。质子、电子<电子云>等带电荷的基本粒子是建立在6个夸克基础上,即具有6个夸克。
最小单位“点”相互之间具有相互吸引的关系,而具有了万有引力。中子、质子、电子<电子云>等所有的粒子(基本粒子)都具有最小单位“点”,而使得中子、质子、电子<电子云>等所有的粒子(基本粒子)都具有万有引力。
最小单位“弦”相互之间具有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关系(同方向相吸、反方向相斥),而具有了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中子、质子、电子<电子云>等所有的粒子(基本粒子)都具有最小单位“弦”,而使得中子、质子、电子<电子云>等所有的粒子(基本粒子)都具有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宇宙空间也具有最小单位“弦”,而使得宇宙空间也具有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可表现为磁场、磁力线。
作为整体的6个夸克,相互之间具有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关系,而具有了电力——电吸引力、电排斥力。质子、电子<电子云>等带电荷的粒子(基本粒子)是建立在6个夸克基础上,而使得质子、电子<电子云>等带电荷的粒子(基本粒子)具有电力——电吸引力、电排斥力。
作为整体的36个夸克,相互之间具有相互吸引的关系,而具有了弱力(弱吸引力)。中子等不带电荷的粒子(基本粒子)是建立在36个夸克基础上,而使得中子等不带电荷的粒子(基本粒子)具有弱力(弱吸引力)。
(2)、万有引力、磁力、电力、弱力、强力这五种基本力的不同特点
万有引力是建立在最小单位“点”基础上。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是建立在最小单位“弦”基础上。电力(电吸引力、电排斥力)是建立在6个夸克作为整体基础上。弱力是建立在36个夸克作为整体基础上。并且,这些基本力都是建立在宇宙本身(本来面目)是个点基础上。
弱力(弱吸引力)是建立在36个夸克基础上,36个夸克较大,弱力的力量较大。但是,不灵活,建立在这基础上的弱力应当是一种快速递减的力。(中子建立在36个夸克基础上,中子相互之间具有弱力)。中子相互之间距离为零(接触在一起)时,弱力极大,明显大于电力;但是,当中子相互之间的距离为,1个中子、2个中子、3个中子……的直径距离时,中子相互之间的弱力就会迅速变小,并会明显小于电力。毫米、米、公里这样的常观距离时,中子之间的弱力就会是非常、非常、非常的小(非常、非常、非常的弱)。
万有引力、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建立在点、弦基础上;与36个夸克相比,点、弦很小;与弱力相比,万有引力、磁力的力量很小,递减也慢。电力建立在6个夸克基础上,电力的力量大小、递减快慢应当介于弱力与万有引力、磁力之间。
电力(电吸引力、电排斥力)是建立在6个夸克作为整体基础上,是建立在质子、电子<电子云>等粒子本身基础上。质子、电子<电子云>等这些粒子相互之间具有电力(电吸引力、电排斥力),为了描述方便,称为质子、电子<电子云>等这些粒子带有电荷。电荷是建立在以6个夸克作为整体的粒子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夸克基础上,夸克不带有电荷,更不带有分数电荷。
中子本身具有36个夸克,但只具有3个可见夸克,只是在这3个上夸克中具有点、弦这两种最小单位。质子本身具有6个夸克,但也只具有3个可见夸克,也只是在这3个上夸克中具有点、弦这两种最小单位。一个中子、一个质子,各自的这3个上夸克,合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完整的6个上夸克(6个夸克是一个整体),而使得中子、质子之间具有强力,并且强力是无限大的,组合在一起的中子、质子是不能分开的。
中子建立在36个夸克基础上,质子建立在6个夸克基础上,相互之间不是同一类粒子,中子与质子之间只有组合力,没有吸引力,即强力不是场力。并且,只能借着强力1个中子和1个质子组合在一起,不能借着强力1个中子与若干个质子组合在一起,也不能借着强力1个质子与若干个中子组合在一起,更不能借着强力若干个中子和若干个质子组合在一起。
(3)、基本力只能具有这万有引力、磁力、电力、弱力、强力这5种
基本力只能具有这万有引力、磁力、电力、弱力、强力这5种,或者说基本力只能具有这万有引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电吸引力、电排斥力、弱力、强力这7种,再去寻找其它的基本力(如万有斥力、强斥力、弱斥力、电子与中子之间具有的力等等)应当都是徒劳的。
基本力是建立在宇宙本身(本来面目)是个“点”基础上,基本力是不能被阻隔的,并且不论相距多远,基本力的建立、消失也是立刻、瞬间的。
如,太阳距离地球是1亿5千万公里,太阳光照射到地球需要8分多钟。当太阳上的某些粒子消失了,如质子与反质子涅灭分裂成了光子(弦),质子、反质子消失了,太阳上的这些粒子与地球上的所有粒子之间存在的基本力(如万有引力、电力、弱力等)就会立刻、瞬间消失,并不需要经过8分钟。
基本力是建立在宇宙本身(本来面目)是个“点”基础上,并不是建立在“媒介粒子”基础上,再去寻找“媒介粒子”应当是徒劳的。
12、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与原子核的衰变
(1)、原子核内的结构,质子中子对排列组合成了原子核的外壳
中子、质子之间具有强力,借着强力,1个中子、1个质子结合在一起可形成原子核(氢2原子核)。强力的力量是无限大的,结合在一起的中子、质子是不能分开的,结合在一起的中子、质子可称为:“质子中子对”或者“中子质子对”。几个质子中子对,相邻在一起,借着中子相互之间的弱吸引力,这几个质子中子对可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
一些原子核较小,仅由几个质子中子对组成,如锂6原子核是由3个中子、3个质子组成的,是由3个质子中子对组成的。中子相互之间具有弱吸引力,3个质子中子对的中子这端是尽可能的相互接近;因此3个中子相互之间均吸引在一起、接触在一起,相互之间的距离为零。质子相互之间具有电排斥力,3个质子中子对的质子这端是尽可能的相互远离;使得在原子核内,中子是近原子核中心,质子是远原子核中心,质子是在原子核的外层。质子相互之间具有电排斥力,原子核内具有排斥力,这个锂6原子核具有3个质子,具有3“个”电排斥力;但是,由于锂6原子核内还具有3个中子,中子之间还具有弱吸引力,这个锂6原子核还具有3“个”弱吸引力;由于每“个”弱吸引力的力量远远大于每“个”电排斥力的力量,3“个”弱吸引力的力量远远大于3“个”电排斥力的力量;因此,锂6这种原子核(3个中子、3个质子)是非常牢固的。由于,原子核内具有中子,一般情况下,原子核都是非常牢固的。
一些原子核较大,是由很多的质子中子对组成的,其中的中子相互之间不能都接触在一起,每个中子只能和身边的几个中子接触在一起。如同一些人手拉手围成一个“环”,每个人只能和身边的两个人接触在一起,环内的中央、中心是空的。或者如同一个鸡蛋,蛋黄部分是空的,中子是蛋清部分,质子是蛋壳部分。或者如同,蛋黄、蛋清都是空的,这些质子中子对排列组合成了蛋壳,中子是蛋壳的内侧,质子是蛋壳的外侧。或者如同,这些质子中子对排列组合成了垒球的球囊,中子是球囊的内侧,质子是球囊的外侧,垒球的内部是空心的。即,原子核是由一个外壳和一个中心构成的,所有的质子中子对排列组合成了原子核的外壳,其中的中子位于外壳的内层(内侧),其中的质子位于外壳的外层(外侧),原子核的中心是空的或是不空的。
(2)、原子核内弱吸引力一定要大于电排斥力,纯中子构成了原子核的中心
钪42原子核是由21个中子、21个质子组成的,或者说是由21个质子中子对组成的。这21个质子中子对排列组合成了原子核的外壳,原子核的中心是空的。这种原子核较大,每个中子只能和身边的几个中子接触在一起、距离为零,而和其它一些中子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距离。弱力是一种快速递减的力,当中子之间具有一定距离时,中子之间具有的弱力(弱吸引力)就会迅速变小。这时,在原子核内,虽然中子是21个,但是弱力一定不是21“个”,弱力可能只有十几“个”、几“个”;总之,这时钪42原子核内,中子之间具有的弱吸引力小于了质子之间具有的电排斥力,这时原子核就要分裂。事实上这种原子核是不存在的,钪42(21个中子、21个质子)这种原子核是不存在的。
如果在原子核内还具有更多的中子,也就是还具有“没有与质子结合在一起、组成质子中子对的中子(称为纯中子)”,具有了更多的弱吸引力,并且弱吸引力已大于了电排斥力,这时原子核就不会分裂。原子序数是20以上的原子核,中子数一定要大于质子数。这时原子核的中心是不空的,原子核的中心具有一些纯中子(没有与质子结合在一起、组成质子中子对的中子)。原子核还不是很大时,只要具有1个纯中子,原子核就不会分裂。但是随着原子核增大,必须具有越来越多的纯中子,原子核才不会分裂。由于这样的原因,在元素周期表中,我们看到,原子序数是20以上的原子核,随着原子核增大,随着原子序数(质子数)增加,中子(纯中子)数是以越来越大的比例在增加;质子与中子之间的比例,开始是(1∶1),以后逐渐是(1∶1.1)、(1∶1.2)、(1∶1.3)、(1∶1.4)、(1∶1.5)、……。如氪84(36个质子,48个中子)是(1∶1.333),氙131(54个质子,77个中子)是(1∶1.426),氡222(86个质子,136个中子)是(1∶1.581)。
原子核内存在3种力,一是中子、质子之间具有的强力;二是中子相互之间具有的弱吸引力(弱力);三是质子相互之间具有的电排斥力。原子核内,中子之间具有的弱吸引力必须大于质子之间具有的电排斥力,吸引力必须大于排斥力,原子核才会不分裂,原子核才会是牢固的。原子核内的中子可以发生蜕变,1个中子可以蜕变成为1个质子、1个电子<电子云>、一些光子(弦),此时原子核内少了1个中子的弱吸引力,多了1个质子的电排斥力;(同时原子核外还多了1个电子<电子云>的电排斥力,电子<电子云>与电子<电子云>相互之间也是具有电排斥力的)。随着中子的蜕变,当吸引力小于排斥力时,原子核就会分裂,原子核就会发生衰变。
(3)、中子蜕变,1个中子可以蜕变成为1个质子、1个电子、一些光子
一个原子核内中子数量多、中子比例高;另一个原子核内中子数量少、中子比例低。当他们在一起时,哪一个原子核内的中子先蜕变?自然是前者。从这点看,中子蜕变不是随机的、偶然的,而是根据某种因果关系进行的。
在同一个原子核内,一个中子周围全是中子,是个纯中子;另一个中子周围有中子、有质子,是个质子中子对里的中子,哪一个中子先蜕变?自然是前者。从这点看,中子蜕变不是随机的、偶然的,而是根据某种因果关系进行的。
单独一个中子,可以说也是个原子核,只是在这种原子核内,中子的比例是百分之百。普通的原子核内,有中子、有质子,中子的比例不是百分之百。单独的中子、普通原子核在一起时,是单独的中子先蜕变?还是原子核内的中子先蜕变?自然是前者。从这点看,中子蜕变不是随机的、偶然的,而是根据某种因果关系进行的。
(4)、核衰变,及α衰变、β-衰变的本来面目
在原子核内,1个中子蜕变,变成1个质子、1个电子<电子云>、一些光子(弦)。新诞生的这个电子<电子云>,具有较大的体积,在这个较大体积的作用下,原子核可以分裂,可以分裂成两个原子核,这是一种核衰变,可称为:涨分裂核衰变。
一些原子核具有原子核外壳和中心,在中心具有纯中子,1个纯中子蜕变成1个质子、1个电子<电子云>、一些光子(弦)。新诞生的这个质子与另一个纯中子组合成一个质子中子对;借着中子相互之间的弱吸引力,新诞生的质子中子对内的这个中子可以和构成原子核外壳的某个质子中子对内的中子吸引在一起、结合在一起。新诞生的电子<电子云>具有较大体积,它可以推着新诞生的质子中子对一起冲出原子核外壳;而新诞生的质子中子对就会顶着和它吸引在一起、结合在一起的那个质子中子对一起冲出原子核外壳。当这两个质子中子对一起冲出原子核外壳后,这两个质子中子对自然就是氦4原子核了,(那个推着它们、并一起冲出的电子<电子云>自然就是氦4原子核外的电子);氦4原子核(2个质子、2个中子)本身就是2个中子构成原子核的中心,2个质子构成原子核的两侧,(核外电子<电子云>位于质子的外侧)。这应当就是α衰变(一种涨分裂核衰变)。如铀238α衰变变成钍234和氦4。
在原子核内,1个中子蜕变,变成1个质子、1个电子<电子云>、一些光子(体积光量子<弦>)。新诞生的这个电子<电子云>,通过原子核外壳质子中子对之间的空隙,直接来到原子核外。新诞生的这个质子,借着强力,与原子核内的某个纯中子结合在一起,形成1个质子中子对,之后加入到原子核外壳中去。这是一种核衰变,可称为:不分裂核衰变。。
如:碳14原子核,是由6个质子、8个中子组成的,或者说是由6个质子中子对、2个纯中子组成的;1个纯中子蜕变,碳14不分裂衰变,碳14(6个质子、8个中子)变成氮14(7个质子、7个中子)。再如铀239(92个质子、147个中子)不分裂核衰变变成了镎239(93个质子、146个中子),镎239(93个质子、146个中子)不分裂核衰变变成了钚239(94个质子、145个中子)。
在衰变时,是1个中子蜕变变成了1个质子、1个电子<电子云>、一些光子(弦),质子留在原子核内(与纯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对),电子<电子云>、光子(体积光量子<弦>)都要离开原子核,这应当就是β-衰变(一种不分裂核衰变)
钙42原子核,是由20个质子、22个中子组成的,或者说是由20个质子中子对、2个纯中子组成的。钙42不分裂衰变,钙42(20个质子、22个中子)变成钪42(21个质子、21个中子)。前面我们讨论过,钪42是不能存在的,也就是说,当钙42(20个质子、22个中子)变成钪42(21个质子、21个中子)时,这个原子核立即分裂。
此过程是1个纯中子蜕变,变成1个质子、1个电子<电子云>、一些光子(弦);此时原子核内少了一个中子的弱吸引力,多了一个质子的电排斥力;此时原子核内中子之间的弱吸引力小于了质子之间的电排斥力,吸引力小于了排斥力,此时原子核就会分裂。这种分裂是由于中子之间的弱吸引力小于质子之间的电排斥力造成的,这也是一种核衰变,可称为:撕分裂核衰变。这种撕分裂核衰变可以将原子核分裂成两个大小完全不等的原子核,也可以分裂成两个大小基本相等的原子核。
(5)、核聚变与核裂变,核能的本来面目是建立在中子蜕变基础上
弱力是一种快速递减的力,但是在一定的距离内、一定的范围内,弱力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的距离内、范围内,具有2个单独的中子时,在弱力的作用下,两者就会相互吸引在一起,结合在一起。单独一个质子,是氢1(氕)原子核,除了这种原子核外,所有的其它原子核内都具有中子。在一定的距离内、范围内,具有一个单独的中子,和另一个具有中子的原子核,在弱吸引力的作用下,两者就会相互吸引在一起,结合在一起。这个中子就要进入到这个原子核内,这个原子核就要吸收这个单独的中子;这可称为核增变(增加了一个中子)。
如,1个质子、1个中子是氢2(氘)原子核,吸收1个中子,变成了1个质子、2个中子的氢3(氚)原子核。如,6个质子、6个中子是碳12原子核,吸收1个中子,变成了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13原子核。如,铀238原子核(92个质子、146个中子),吸收1个中子,变成了铀239原子核(92个质子、147个中子)。
1个质子、2个中子是氢3(氚)原子核,吸收1个中子,变成1个质子、3个中子的氢4原子核。这时原子核内,中子数量多,中子比例高,其中的某个中子就要蜕变,变成1个质子、1个电子<电子云>、一些光子(弦)。这时原子核变成了2个质子、2个中子的氦4原子核。中子蜕变时,产生光子(弦),产生能量,这是一种“核增变加不分裂核衰变”,即“核聚变”。
原子核外壳里的外侧是质子,不同原子核的质子相互之间具有电排斥力,原子核之间是尽可能相互远离。原子核外是电子<电子云>,不同原子的电子<电子云>相互之间具有电排斥力,原子之间是尽可能相互远离。因此两个氢2(氘)原子核(原子)结合在一起成为氦4原子核(原子)是不可能的,当今的核聚变理论应当是错误的。
铀235(92个质子、143个中子)是这样的原子核,在原子核内,中子之间的弱吸引力与质子之间的电排斥力,接近临近状态;即,中子之间的弱吸引力再小一点,或质子之间的电排斥力再大一点,原子核就要分裂。
铀235吸收1个中子,当这个中子在穿过质子中子对组成的原子核外壳时,外壳就要增大,质子中子对相互之间的距离就要增大,其中的中子相互之间的距离就要增大,中子相互之间的弱吸引力就要减小,这时就会小于质子之间的电排斥力,这时铀235原子核就会分裂,分裂时还要分裂出2-4个单独的中子;这是“核增变加撕分裂核衰变”,即“核裂变”,(另,在弱力的作用下,中子与铀235原子核吸引到一起,本身也是一次撞击,这撞击的力量也会帮助铀235原子核分裂)。
分裂出来的这2-4个单独的中子,还会和其它铀235原子核发生同样的反应,随着连锁反应,大量的铀235原子核分裂,产生出大量的单独的中子,这是铀235原子核核裂变的连锁反应。当大量的单独中子存在时,这些单独的中子可以发生中子蜕变,产生光子,产生能量,产生爆炸。
(6)、原子弹、氢弹的原理,及一些原子核半衰期很短
在炸药爆炸的作用下,两个铀235金属块重重地撞击在一起,对于某些铀235原子核来说,撞击的力加上质子之间的电排斥力大于中子之间的弱吸引力,这时铀235原子核就要分裂,产生核裂变,分裂成两个原子核,如分裂成钡141(56个质子、85个中子)和氪92(36个质子、56个中子),分裂时还要分裂出2-4个单独的中子。分裂出来的中子,就会引起其它的铀235原子核产生核裂变(核增变加撕分裂核衰变),产生核裂变的连锁反应,而产生大量的中子。
如果在同一环境中,具有大量的重水,氢3(氚)原子核,这些单独的中子就会与氢3(氚)原子核结合在一起,成为氢4原子核,氢4原子核的中子就会发生中子蜕变(1个中子可以蜕变为1个质子、1个电子<电子云>、一些光子),而发生核聚变(核增变加不分裂核衰变),就会产生大量的光子(弦),这些光子(弦)加入到空间(宇宙空间也是由体积光量子<弦>构成的)中产生大量的光波(可以是各种光波,如伽玛光波、爱克斯光波、紫外光波、可见光波、红外光波、射电光波),而产生大量的能量,大量的爆炸,这就是氢弹爆炸。
如果在同一环境中,没有重水,没有氢3(氚)原子核。这时,大量单独中子中的很大一部分中子就要被其它原子核吸收,如碳12吸收,这时碳12(6个质子、6个中子)就要变成碳13(6个质子、7个中子)。这时,这些中子不发生蜕变,不产生光子(弦),不产生能量。但是,在大量单独中子中还会有很小一部分中子要发生中子蜕变,要产生光子(弦),产生光波,产生能量,产生爆炸,这是原子弹爆炸。由此可见,原子弹的威力要比氢弹的威力小很多。
铀235(92个质子、143个中子)原子核,中子之间的弱吸引力与质子之间的电排斥力,接近临近状态。那么铀234(92个质子、142个中子)、铀233(92个质子、141个中子)、铀232(92个质子、140个中子)、铀231(92个质子、139个中子)、铀230(92个质子、138个中子)原子核就更接近临近状态,就更容易发生撕分裂核衰变、核增变加撕分裂核衰变(核裂变),因此这些原子核存在的时间很短,半衰期很短。
不像铀234、铀233、铀232、铀231、铀230这些原子核,其它一些原子核内(如常见的铜、铁、锡、铅、金、银等原子核内),中子之间的弱吸引力明显大于质子之间的电排斥力,不接近临近状态,是稳定的,不容易发生分裂。但是当撞击的力量极大时,也可以发生分裂,如两个物体、星体当以极大的速度撞击在一起时,这些原子核(如铜、铁、锡、铅、金、银等)也可以发生分裂。核分裂时,分裂出单独的中子,中子蜕变,产生光子(弦),产生光波,产生能量,产生爆炸。
13、空间与物质的演化过程,早期的原子核都是高原子量的原子核
(1)、物质诞生期
在宇宙的起始点,没有时间、空间、物质,从宇宙起始点中诞生了宇宙时间,与此同时,也诞生了第1组中子,这时物质也开始诞生。当第1组中子诞生的同时,在第1组中子内,有1个中子发生中子蜕变,变成1个质子、1个电子<电子云>、一些光子(弦)。光子(弦)变成宇宙空间,这时宇宙空间也开始诞生,当然这时的宇宙空间还很小很小。
随着时间的行驶,在宇宙空间的很多很多位置上,又诞生了很多很多组中子,物质继续诞生。当每组中子诞生的同时,在每组中子内,立即就有1个中子蜕变,产生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宇宙空间中,宇宙空间(也是由光子(弦)构成的)以光速膨胀。这个过程持续了可能几亿年、十几亿年、二三十亿年,当最后一组中子诞生后,这一期结束。
这一期,随着宇宙时间的行驶,宇宙空间以光速膨胀。随着宇宙时间的行驶,物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一期称为物质诞生期。
(2)、物质守恒期
在物质诞生期诞生的这一组、一组的中子,都是一个、一个的原子核,这一个、一个的原子核,都是由中子构成的,中子的数量应当在几千以上,它们是高原子量原子核。
在诞生期,在每个原子核内,已经有1个中子蜕变。在诞生期结束后,原子核内还会有其它的中子陆续地发生蜕变。中子蜕变产生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宇宙空间,宇宙空间以光速膨胀。随着一个、一个中子蜕变,总有一天,在原子核内,所有的中子都要蜕变成质子、电子<电子云>、光子(弦)。随着一个、一个中子蜕变,总有一天,在宇宙内,所有的中子都要蜕变成质子、电子<电子云>、光子(弦)。当宇宙内最后一个中子蜕变后,这一期结束。
这一期,随着宇宙时间的行驶,宇宙空间以光速膨胀。这一期,中子蜕变成质子、电子<电子云>、光子(弦),1个中子蜕变成1个质子、1个电子<电子云>、一些光子(弦)。少了一个中子的弱力,多了一个电子<电子云>的万有引力,从力上讲,力是相等的,重量是相等的,质量是相等的,物质是守恒的,这一期称为物质守恒期。
(3)、物质涅灭期
物质守恒期结束后,在宇宙中,没有了中子,只有质子、电子<电子云>。这时,1个质子、1个电子<电子云>构成一个氢1原子。氢1原子内,这个质子可以变成正电子,这时正电子与电子就要涅灭分裂成光子(弦)。也就是说,这个氢1原子这时就要涅灭分裂成光子(弦)。
随着一个、一个氢1原子涅灭分裂成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宇宙空间,宇宙空间以光速膨胀。随着一个、一个氢1原子涅灭分裂成光子(弦),物质逐渐从多到少,当宇宙内最后一个氢1原子涅灭分裂后,这时整个物质消失了,这时到了宇宙的结束点。这一期,物质从多到少,从有到无,这一期称为物质涅灭期。
在宇宙结束点,宇宙空间膨胀到最大,这时宇宙中已经没有中子、质子、电子<电子云>,而只有光子(弦)。相对于光子(弦)来说,宇宙空间是零点,这时膨胀到最大的宇宙空间(可能有几千亿光年的距离、几万亿光年的距离)立即缩小为零,这时宇宙结束了。整个宇宙时间本身是零点,宇宙的结束点是又回到起始点中去,整个宇宙时间是个环形。起始点是过去的事情,是发生过的事情,可以回忆,但不能再一次地发生。宇宙只有一个,不像糖葫芦,一串串的。如果整个宇宙时间不是个环形,如果结束点不是回到起始点去,而是在未来,就会出现一个个的不同的宇宙,就有可能像糖葫芦,一串串的,但是不应当是这样的。
14、原子核的演化过程,随着核衰变,原子核会一次、一次地变小
(1)、原子核的早期
在物质诞生期所诞生的原子核,中子的数量应当在几千以上,是高原子量原子核。在每个原子核诞生的同时,在原子核内立即有1个中子发生中子蜕变,变成1个质子、1个电子<电子云>、一些光子(弦)。这时每个原子核具有1个质子、具有很多中子,每个原子核都是具有很多中子的氢原子核。
物质诞生期结束后,随着时间的行驶,原子核内的一个一个中子,也会慢慢地、一个一个地发生中子蜕变;原子核也会慢慢地、一次一次发生核衰变。这时的原子核多是高原子量原子核,中子的数量应当在几千以上;由于质子较少,质子中子对较少,这些质子中子对还无法构成原子核外壳。这时原子核内的1个中子蜕变,变成为1个质子、1个电子<电子云>、一些光子(弦);这时在较大电子<电子云>的作用下,原子核可以被涨开,可以发生涨分裂核衰变(非α衰变),原子核可以分裂成大大小小不同的原子核。涨分裂核衰变具有两种,α衰变和这种非α衰变。
随着质子增多,质子中子对增多,当质子中子对形成原子核外壳后;原子核内的1个中子蜕变,变成为1个质子、1个电子<电子云>、一些光子(弦),这时,原子核可以发生涨分裂核衰变(如α衰变),也可以发生不分裂核衰变(如β-衰变)。在外力的作用下,在单独中子的作用下,原子核还可以发生核裂变(核增变加撕分裂核衰变)。随着一次、一次的涨分裂核衰变(如α衰变)和核裂变(核增变加撕分裂核衰变),原子核可以分裂成大大小小不同的原子核。随着一次、一次的不分裂核衰变(如β-衰变),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量,也就是原子序数,可以一次、一次地增加,可以是几、几十、几百。在原子核的早期,一些原子核的原子序数可以很大。
1个中子蜕变变成为1个质子、1个电子<电子云>、一些光子(弦),在原子核内,由于电子<电子云>、光子(弦)要离开原子核,我们可以将它说成是1个中子变成1个质子。随着一个、一个中子变成一个、一个的质子,中子之间的弱吸引力不停地减少,质子之间的电排斥力不停地增加。总有一天,对某个原子核来说,它的中子之间的弱吸引力与质子之间的电排斥力接近临近状态。这时,对某个原子核来说,这一期结束,这一期称为原子核的早期。这一期是原子系数逐渐由小变大。
(2)、原子核的中期
原子核的早期结束后,原子核内某个中子蜕变,变成为1个质子。这时在原子核内,中子之间的弱吸引力就会小于质子之间的电排斥力。这时原子核就要发生撕分裂核衰变,或核增变加撕分裂核衰变(核裂变),不能再发生不分裂核衰变(如β-衰变),但是还可以发生涨分裂核衰变(如α衰变)。
随着一次、一次的撕分裂核衰变(核裂变)、涨分裂核衰变(如α衰变),原子核会一次、一次地变小。原子核变小,原子核内中子之间的距离就要接近,中子之间的弱吸引力就要增加。这时,还可以发生几次不分裂核衰变(如β-衰变)。但是几次不分裂核衰变(如β-衰变,中子减少,质子增加)后,原子核内,中子之间的弱吸引力与质子之间的电排斥力又会接近临近状态。
原子核内,先是一个、一个纯中子蜕变,纯中子不停地在减少。总有一天,对某个原子核来说,在原子核内没有了纯中子。这时,这个原子核完全由质子中子对组成,原子序数都在20以下。这时,对某个原子核来说,这一期结束,这一期称为原子核的中期。这一期是原子核与原子系数逐渐由大变小,逐渐出现了现在所见到的各种各样的原子,如铀、铁等。
(3)、原子核的晚期
原子核的中期结束后,原子核内没有了纯中子,整个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对组成的。原子核内没有了纯中子,这时只能是与质子结合在一起的这个中子发生蜕变,变成为1个质子、1个电子<电子云>、一些光子(弦)。
电子<电子云>具有很大的体积,在这个电子<电子云>的作用下,原子核可以发生涨分裂核衰变,这是一种可能性。或者,中子蜕变中新产生的这个质子,借着质子与质子之间的电排斥力,离开这个原子核;同时,原来质子中子对的那个质子,由于中子蜕变,这个质子成了单独的质子;这个质子也借着质子与质子之间的电排斥力,离开这个原子核;这是撕分裂核衰变,这是另一种可能性。
随着原子核内,一个、一个的中子变成为一个、一个的质子,总有一天,对某个原子核来说,它完全变成了一个、一个的质子,也就是完全变成了一个、一个的氢1原子核。这时,对某个原子核来说,这一期结束,这一期称为原子核的晚期。这一期原子核逐渐变成了一个一个的质子。
15、天体的演化过程,在宇宙早期,相对来说,温度是冷的
(1)、天体的早期
物质诞生期,在宇宙空间,原子核是呈弥散状态诞生的,是呈弥散状态分布的。每个局部都有原子核,都有原子核在核衰变,都有中子在中子蜕变,都有光子(弦)在产生,都有光波在产生,都有能量在产生。现在,恒星的温度是几千度。而在物质诞生期,没有一个局部的温度是如此之高。在物质诞生期,相对来说,温度是冷的。
物质诞生后,借着正负电荷的电吸引力,原子核、电子<电子云>组成原子,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组成物体(物团)。借着万有引力,原子、分子、物体(物团)组成星球,星球组成星系(如银河系、仙女星系等等)。宇宙内具有了千亿数量的星系(银河系、众多的河外星系)。星系与星系之间存在空间膨胀,并且空间膨胀的作用大于万有引力的作用,星系与星系之间,不存在相互吸引的关系,只存在相互远离的关系,星系与星系之间不能组成星系集团。相互距离较近的星系,当万有引力的作用大于相互远离的作用时,可以发生相互吸引、融合的现象,但也不会形成星系集团。在30多亿年后,银河系、仙女星系将会融合,太阳系、地球将会受到灭顶之灾。
在早期,所有的星球所包含的原子核都是相同的,都是早期的原子核。这时,每个星球内都有原子核在核衰变,都有中子在中子蜕变,都有光子(弦)在产生,都有能量在产生。在早期,所有的星球都是发光的星球,以前地球也是一个发光的星球。
(2)、天体的中期
所有的原子核都要从原子核的早期演化到中期,再演化到晚期。一些星球较小,如月球,相对于恒星来说,它所具有的原子核数量很少,很快它所具有的原子核都演化到了原子核的中期、晚期。这时在这些星球内,不再有原子核在核衰变,不再有中子在中子蜕变,不再有光子(弦)在产生,不再有能量在产生。很快这些星球就成为了不发光的星球,到现在月球是一个不发光的星球。
相对于月球,一些星球较大,如地球,到现在还有一部分原子核是早期的原子核。到现在,还有原子核在核衰变,还有中子在中子蜕变,还有光子(弦)在产生,还有光波在产生,还有能量在产生。这些原子核在哪里?在地球的核心位置上。也就是说,在地球的核心位置上,还有能量在产生。由于在地球的核心位置上,还有能量在产生,还有很高的温度,因此地球上还有地壳运动,还有造山运动,还有火山,还有地震。木星、土星这些较大的行星,不仅在星球的核心位置上,而且在星球的表面上,也有光子(弦)在产生,也有光波在产生,也有能量在产生,也有很高的温度。木星、土星这些较大的行星,也是发光的星球,它们有一部分光是反射太阳的,有一部分光是自己发出来的。
相对于月球地球等卫星行星,恒星都是很大的星球,它们所具有的原子核数量很多。现在所有发光的恒星,它们所具有的原子核仍然是以早期的原子核为主;因此在恒星内,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原子核在核衰变,都有大量的中子在中子蜕变,都有光子(弦)在产生,都有光波在产生,都有能量在产生,因此现在的恒星仍然是发光的星球。我们只能看到恒星的最外层,或者说只有恒星的最外层发出的光,我们才能接收到。在恒星的最外层,具有的原子核都是原子序数很小的原子核,如:氢、氦等。而恒星的内层,我们看不到,观测不到,那里的原子核一定是以早期的原子核、高原子量原子核为主。在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的中心位置,具有很多、很多、很多的恒星,会发出很多、很多、很多的光子(弦);很有可能,宇宙空间膨胀(以光速膨胀)并不需要如此多的光子(弦),这些恒星而不得不减少光子(弦)的发出,从而使得星系中心位置具有极大的引力,却没有相应的亮度,而使得人们不得不认为在星系中心位置还应当存在着某种暗物质,应当是并不存在这样的暗物质、暗能量。
(3)、天体的晚期
随着原子核的演变,总有一天,宇宙内所有的原子核都要由早期的原子核演化到中期、晚期的原子核。这时在宇宙内,所有的星球所包含的原子核都是相同的,都是中期、晚期的原子核。这时每个星球内都有原子核在核衰变,都有中子在中子蜕变,都有光子(弦)在产生,都有光波在产生,都有能量在产生。这时所有的星球都要成为发光的星球,以后月球、地球也都要成为发光的星球。如果你的骨头还存在的话,也要从你的骨头中发出光来。
随着原子核的演变,总有一天,宇宙内所有的原子核都要变成一个、一个的质子,也就是氢1原子核,所有的原子都要变成氢1原子。随着氢1原子不停地涅灭,所有的星球都要由大到小,由有到无。总有一天,所有的星球都要消失。总有一天,地球也要消失。
现在宇宙中具有千亿数量的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每个星系内具有千亿数量发光的恒星,还具有一些发光的行星、卫星、星云等。这些星球每时每刻都在发出大量的光子(弦)加入到宇宙空间中,这样宇宙空间才能以光速在膨胀。当宇宙内只有最后一个星球时,这个星球发出的光子(弦)数量,必须要和现在宇宙中所有星球发出的光子(弦)数量是相同的,这样宇宙空间也才能以光速膨胀。那时(宇宙快结束那一时刻,可能是在几千亿年后,几万亿年后)这个宇宙最后星球所发出的光子(弦)数量是最多的,这个星球是最亮的,这个星球是最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