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去驱散物理学上空的乌云来统一相对论和量子论
徐永海(曾就读北京医学院医学系79级,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2025年7月16日
一、
一辆快速行驶的汽车,如果一辆摩托车是从前面迎头撞向汽车,撞的力量应当大,撞的速度应当是摩托车的速度加上汽车的速度。如果另一辆摩托车是从后面追尾撞向汽车,撞的力量应当小,撞的速度应当是摩托车的速度减去汽车的速度。
我们的地球更是在快速的运动中,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些光是从前面迎头撞向地球,撞的力量也应当大,光撞到地球的速度就应当是光速加上地球的速度。另一些光是从后面追尾撞向地球,撞的力量也应当小,光撞到地球的速度应当是光速减去地球的速度。
可是,根据1881至1887年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事实上却是,不论从前面迎头撞到地球的光,还是从后面追尾撞到地球的光,它们撞到地球的速度都是相同的,都是30万公里/秒,不加,不减。
这曾是物理学上空的一个乌云。由此诞生了相对论。
二
在太阳周围,从近到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是围绕着太阳旋转。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提出,像这些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那样,一个一个的电子也围绕着原子核高速旋转。
1926年奥地利学者薛定谔提出了“电子云”理论,即电子并不是像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那样,而是以“电子云”的形式存在的。我在这里打个比喻,原子核像一个垒球,在垒球周围是一层层地排列着很多垒球棒,这每个垒球棒就相当于是一个“电子云”。薛定谔提出电子是在电子云内高速运动。只是:
“它不像宏观物体的运动那样有确定的轨道,因此画不出它的运动轨迹。我们不能预言它在某一时刻究竟出现在核外空间的哪个地方,只能知道它在某处出现的机会有多少。为此,就以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几率,即几率密度大小,用小白点的疏密来表示。小白点密处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大,小白点疏处几率密度小,看上去好像一片带负电的云状物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因此叫电子云。”(来自网络)。
电子在电子云内,是不能确定位置的,并且可以同时在电子云的任何位置上。爱因斯坦对此很不认同,为此说:“上帝不会掷骰子”。这曾是物理学上空的又一个乌云。由此诞生了量子论。
三、
在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基础上,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一、不论你如何运动,你所测量的光速都是30万公里/秒;二、当你以很快的速度飞行时,相对于你来说,距离会变短,时钟会变慢;三、光速(30万公里/秒)是最快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30万公里/秒)。
其实这三“光速(30万公里/秒)是最快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30万公里/秒)”应当只是单单地相对于静止者来说的,并且相对于静止者来说,时间不会变短,时钟也不会变慢。
而,相对于快速飞行的我们来说,我们的速度可以足够快、无限快时,整个宇宙的空间、时间也可以会变短到零点。
相对论就是“相对于静止者来说”和“相对于快速飞行来说”,时间、空间、速度都是不同的,所以才被爱因斯坦称作“相对论”。
四、
同一个宇宙,一方面,相对于静止者来说,整个宇宙时间是100多亿年,整个宇宙空间是100多亿光年(距离),整个宇宙是如此的宏大。而,同一个宇宙,另一方面,相对于快速飞行者来说,整个宇宙时间、整个宇宙空间,就会变短,并且会变短到零点。
那么,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一定不是实实在在的,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一定是虚空的、零点的,是个“点”,是在一个“点”之内。宇宙一定是在上帝的手心里,因为只有上帝才能在一个“点”内展现出如此宏大的宇宙。
整个宇宙本身是个“点”,整个宇宙一直都在这个“点”内。这个“点”一定是宇宙的终极。从“点”这个终极出发,在前人从没有涉足的广阔领域,在已经知道的宇宙奥秘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我们一定可以去认识宇宙的很多、很多未知奥秘。
我们可以去认识基本粒子、基本力、空间(体积)、光波、能量、电流等的本来面目,可以彻底去驱散物理学上空的乌云,并可以将相对论和量子论统一起来。
为此,我进行了40多年的思考、研究、探索,现终于告一段落,并完成了论文《宇宙在个点内来认识量子如何构成宇宙》和它的序言《借助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和极长光柱来揭开宇宙的终极奥秘》。
为此请大家来支持、帮助、参与我的科研。因主内的弟兄姊妹们,更容易接受整个宇宙是在一个点内,是在上帝的手心里面。为此特别请主内兄弟姊妹们对我的科研给与支持、帮助、参与。
让我们一起来彻底驱散物理学上空的乌云。
《借助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和极长光柱来揭开宇宙的终极奥秘》
https://xuyonghai.blogchina.com/511673521.html
《宇宙在个点内来认识量子如何构成宇宙》
https://xuyonghai.blogchina.com/761099966.html
徐永海,手机(微信):18600229405电子邮件:xuyonghai@aliyun.com,另一微信号:xuyonghai-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