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理解相对论弦理论量子论等将迎来科学新突破
2020-07-03 13:06:24
  • 0
  • 0
  • 0
  • 0

进一步理解相对论弦理论量子论等将会迎来科学上的新突破

  

(本文为《上帝的科学》各论四之【摘要与前言】

  

北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79级徐永海

  

  

(1)、进一步理解相对论,来发现宇宙本身是个点,来发现基本力的统一

  

  在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中,应当是只发现了一件事情,即虽然地球是以很快的速度在运动中(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速度是29公里/秒,太阳带着地球在银河系中的运动速度是250公里/秒,银河系可能还带着地球在宇宙空间中以很快的速度在运动中),但是光的速度依旧比地球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详见本“各论四”正文部分)。

  

  即不论运动体是如何运动,光的速度依旧比运动体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即光的速度永远比任何运动体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即光与任何运动体之间的“速度差”永远是30万公里/秒。即光相对于任何运动体(任何物体、包括静止者)的速度都是恒定的,都是不变的,都是30万公里/秒。

  

  打开手电筒可以发射出来一束光,这束光可以是一个光柱。如果光源从开到关是1秒钟,这个光柱的长度就是30万公里。如果光源从开到关是1年,这个光柱的长度就是1光年(距离),即近1万亿公里的长度。如果光源从开到关是1亿年,这个光柱的长度就是1亿光年(距离)。如果光源从开到关是1百亿年,这个光柱的长度就是1百亿光年(距离)。

  

  如果,我们和一个光柱的前端同时从地球出发,和这个光柱一起飞行(光柱可以有百亿光年的长度)。不论我们多么使劲地飞行,不论我们的速度是多么的快,在飞行中我们依旧会发现,光的速度、光柱的速度,依旧是、永远是比我们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

  

  即使如果,我们的速度是非常、非常、非常的快,我们是用1年的时间就绕着整个宇宙空间飞行了一圈,飞行了100亿光年(距离),返回了到地球。在飞行中我们依旧会发现,光的速度、光柱的速度,依旧是、永远是比我们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如果把光柱比喻为一列极长的火车的话(火车可以有百亿光年的长度),一节一节的车厢总是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在不停地超我们。

  

  光柱的前端一定比我们先返回地球,我们只能和光柱的中部或者后端同时返回地球(!!!!!!)。

  

  这趟旅行的距离是100亿光年(距离)。相对于地球上等待者来说,他们看到光柱的前端返回地球时,自然是在第100亿年结束这一时刻,他们已经长了100亿岁。光相对于他们的速度也不变。他们看到我们返回地球时,一定是在第100亿年结束之后的某一时刻,他们已经长了100多亿岁。

  

  我们是用1年的时间完成了这趟旅行。相对于快速飞行的我们来说,我们从地球出发到返回地球,我们是用了1年的时间,我们仅仅长了1岁。我们与地球上的等待者重逢时,我们会发现,我们仅仅过了1年,我们仅仅长了1岁;地球上等待者已经过了100多亿年,他们已经长了100多亿岁。

  

  而不是我们过了1年,他们也过了1年;而不是我们长了1岁,他们也长了1岁(!!!)。更不是他们过了100多亿年,我们也跟着过了100多亿年;更不是他们长了100多亿岁,我们也跟着长了100多亿岁(!!!)。

  

  我们从地球出发到返回地球,这段时间;相对于地球上等待者(静止者)来说,是100多亿年,他们已经长了100多亿岁;而相对于快速飞行的我们来说,仅仅是1年,我们仅仅长了1岁。即相对于快速飞行的我们来说,由于我们快速飞行,时间变短了,100多亿年变短到了1年。即时间、空间(距离)都不是死的,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不是恒定的。

  

  目前整个宇宙时间,也就是100多亿年。即当我们以上述速度快速飞行时,相对于快速飞行的我们来说,100多亿年的整个宇宙时间也都要变短到1年,整个宇宙时间都要变短。如果我们的速度还快,越来越快……,相对于我们来说,100多亿年的整个宇宙时间就要变短到1个月、1小时、1秒钟。当我们的速度足够快时,相对于我们来说,100多亿年的整个宇宙时间最终会变短到0秒。

  

  当整个宇宙时间变短到0秒时,整个宇宙空间也会变短到0米。

  

  在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基础上,通过这进一步地、更全面地理解相对论,我们可以认识到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一定是个“点”,整个宇宙一定在个“点”内。(只有上帝才能在一个“点”内展现出如此宏大的宇宙,一定是真的存在上帝,科学与信仰应当没有冲突)。

  

  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是个“点”,那么宇宙的最小单位、基本单位,一方面它们分别在宇宙的不同位置上,另外一方面它们又相当于都在同一个“点”上,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关系。如此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基本力(即:万有引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电吸引力、电排斥力、弱力及强力)的本来面目。

  

  为此,我在本论文(书)《上帝的科学》(20多万字)中提出了一个基本力的统一理论。在总论第一章论述了万有引力,在总论第二章论述了电力(电吸引力、电排斥力)、弱力、强力,在总论第三章论述了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并且,在本“各论四”(近5万字)中着重论述了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

  

(2)、进一步理解弦理论等,来发现电子云就是电子的体积,来发现磁力的奥秘

  

  在认识到宇宙本身是个“点”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理解膜理论、弦理论、宇宙空间膨胀理论、测不准原理等,我们可以认识到,宇宙的空间、粒子的体积应当都是由“弦”构成的。弦应当是宇宙的一种最小单位。(详见本“各论四”正文部分)。

  

  “弦”是个矢量,具有方向性。方向相同的“弦”,相互之间应当具有相互吸引的关系;方向相反的“弦”,相互之间应当具有相互排斥的关系。这应当是磁力(磁吸引力、磁排斥力)的本来面目,磁力应当是建立在“弦”基础上。

  

  粒子的体积,如中子、质子、电子的体积,应当是由具有磁力的弦构成的,从而使中子、质子、电子等粒子具有磁力(磁矩)。因此,在对撞机内,在磁场的作用下,中子、质子、电子等粒子可以被吸引着快速运动。

  

  在电视机的显像管内,在这弱小磁场的作用下,电子也能被吸引着快速运动,从电子枪飞行到荧光屏上去。那么,相对于中子、质子来说,电子应当具有很强的磁力,具有很多的弦,具有很大的体积。

  

  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电子<电子云>应当具有很大的、极大的体积和很小的、极小的质量。

  

  当今科学认为,电子是以“电子云”的形式存在的,在电子云内电子的位置是测不准的,即电子可以同时在电子云内的任何位置上。那么,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那个“点”状的、围绕原子核不停转圈的电子应当根本不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测不准现象:“不是测不准,而是根本不存在”。爱因斯坦说的“上帝不会掷骰子”,应当是正确的。

  

  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相对于原子核来说,核外的电子<电子云>具有很小的质量、很大的体积,像个大气球。α粒子是氦原子核,相对于电子<电子云>来说,α粒子(氦原子核)具有很大的质量、很小的体积,像个小钢珠。α粒子撞击到电子<电子云>时,电子<电子云>不得不让开,α粒子仍成直线(或接近直线)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撞击到原子核上,才会出现大角度的偏转。用“电子云就是电子”也能解释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中子、质子组成原子核,质子带正电荷,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电子云>带负电荷。借着正负电荷的电吸引力,电子<电子云>排列在原子核的周围。

  

  如果把原子核比喻为就像一个垒球,那么电子<电子云>就像一个一个的垒球棒,这些垒球棒(电子云)的小头靠近垒球(原子核),垒球棒的大头远离垒球。一个一个的电子<电子云>像一个一个的垒球棒,在原子核的周围是一层一层地排列着。

  

  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电子具有较大的体积。并且电子<电子云>与电子<电子云>之间存在着电排斥力,相互之间尽可能地相互远离。第一层空间小,只能是在原子核的上面、下面(或者说是在前后两面,或者说是在左右两面)各是1个电子<电子云>,分别是1行1列。

  

  原子核带正电荷(由于具有质子),电子<电子云>带负电荷,相互之间具有电吸引力,电子<电子云>必须尽可能的接近原子核。如此,第二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2行2列,插在第一层1行1列的外侧。如此,可以更近地接近原子核。

  

  第三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3行3列,插在第二层2行2列的中间和外侧。第四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4行4列,插在第三层3行3列的中间和外侧。第五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5行5列,插在第四层4行4列的中间和外侧。……。如此,可以更近地接近原子核。

  

  这样,每层电子<电子云>的数量就会是层数的平方乘以2,第一层2个电子<电子云>,第二层8个电子<电子云>,第三层18个电子<电子云>,第四层32个电子<电子云>,第五层50个电子<电子云>……。

  

  铁原子第三层(次外层)的电子是14个(而不是18个),在正常情况下,铁原子次外层即第三层的电子<电子云>,在上下两面,一面7个,另一面也是7个,它们分别朝着不同的方面,这时构成这些电子<电子云>的弦所具有的磁力,综合在一起相互抵消,铁原子不展现出磁力。

  

  当某种情况下(如特殊的分子结构;如在外界磁力的作用下;如在线圈内射电光波的作用下),铁原子次外层即第三层的电子<电子云>,在上下两面,可以是一面9个(3行3列),另一面5个。这时,次外层即第三层的电子<电子云>,是不对称的。构成这些电子<电子云>的弦所具有的磁力,综合在一起不能相互抵消,这样铁原子就会展现出一定的磁力。

  

  宇宙空间应当也是由具有磁力的弦构成的。只是,由于宇宙空间是“环的立方”,是有限无边的、是没有中心点的(!!!)。构成宇宙空间的弦,弦的方向,应当是各个方向的,弦所具有的磁力,综合在一起相互抵消,不展现出磁力。即,构成宇宙空间的弦平时不展现出磁力来。

  

  一个磁铁块中,具有很多、很多的铁原子,如果每个铁原子都展现出磁力,这时磁铁块就会展现出很大的磁力。在这些磁力的作用下,在磁铁块所占据的空间之外,构成空间的弦,向前、向后,这时也会朝着同一方向排列,这时也会展现出磁力。在空间中,这些展现出磁力的弦,就是磁力线,磁力线不是虚构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磁力是建立在弦基础上,那么再去找“磁单极”就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最短的弦也有两端、两极。关于磁力的更多奥秘,详见本“各论四”的正文部分和“总论第三章”。

  

(3)、进一步理解量子论等,来发现光波、能量、电流、芯片等的本来面目

  

  在认识到磁力、粒子体积、宇宙空间的本来面目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理解量子论、光的波粒二象性、半导体的反向阻断与突破反向阻断等,我们可以认识到光波、能量、电流、芯片(二极管、三极管)等的本来面目。(详见本“各论四”正文部分和“总论第三章”)。

  

  粒子的体积、宇宙的空间应当都是由弦构成的。粒子放出一些弦,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光波应当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并且在球面上那些构成宇宙空间的弦此时展现出磁力来,光波(伽玛光波、爱克斯光波、紫外光波、可见光波、红外光波、射电光波)是具有磁力的。一些粒子可以接收到光波,相应的光波消失,这个粒子就会从自己的位置上,从宇宙空间中,提取出并接收了一定数量的弦(光子)。

  

  粒子放出、提取的只能是光子(弦),不会是光波;在空间传递的只能是光波,不会是光子(弦),如此才能解释“光的波粒二象性”。放出、提取的只能是整数的光子(弦),不能是分数的光子(弦),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量子论”。

  

  电子<电子云>接收到光波、光子<弦>(能量),电子<电子云>变大。电子<电子云>与电子<电子云>之间具有电排斥力,电子<电子云>变大,电子<电子云>相互之间就要相互远离,就会产生运动。在此基础上,“能”产生了“力”。在自然界中,所有的能量活动都应当建立在这基础之上,如物理反应中的热胀冷缩、固态液态气态的转化,化学反应中的燃烧、爆炸等等。

  

  在导体内,一个电子<电子云>放出一些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射电光波。在导体内,另一个电子<电子云>接收到相应的射电光波,相应的射电光波消失,这个电子<电子云>从自己的位置上,从宇宙空间中,提取出并接收了一定数量的光子(弦)。与此同时,这个电子<电子云>又放出一定数量的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射电光波。在导体内,一个一个的电子<电子云>都依次进行相同的反应,这样一些射电光波就沿着这个导体传递、传导,而形成电流。

  

  电流应当是射电光波在电子之间的传递,应当是射电光波流在导体内的传导。

  

  射电光波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但是在它产生这一刻时,仅仅是个“点”(极小的球面,可以接近于“点”)。上一个电子<电子云>放出这个“点”,它还没有来得及以光速膨胀,马上就被下一个电子<电子云>所接收。因此,导体内,电子<电子云>相互间传递的仅仅是个“点”。

  

  射电光波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在球面上那些构成宇宙空间的弦此时展现出磁力来。即使这个球面仅仅是个极小的球面(接近于“点”),但是球面上那些弦依旧展现出磁力来。这些弦如同地球仪上的一条条的纬度线,就磁力的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方向(左手法则),也可以是逆时针方向(右手法则)。

  

  电流应当是众多射电光波在电子之间的传递,并且这些射电光波都仅仅是极小的球面(接近于“点”),并且球面上的那些弦展现出磁力。如果磁力都是顺时针方向的,左手法则,电流是正极电流。如果磁力都是逆时针方向的,右手法则,电流是负极电流。

  

  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的射电光波流)、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的射电光波流),两者相对时,它们的磁力线方向相同,(如同左右拳相对,拇指接触在一起,其它手指的方向一致)。磁力线方向相同,相互之间是相吸的关系。

  

  电流具有两种,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相互之间具有相互吸引的关系。一根导线可以向前传导正极电流,另一根导线可以向前传导负极电流,如此两根导线可以成为闭合电路。借着正极电流、负极电流之间的相互吸引,正极电流才会沿着导线流向负极,负极电流才会沿着导线流向正极。只有闭合电路,导线内才会有电流向前流动。

  

  交流电,A线、B线、C线,在每根导线内,向前流动的,向前传导的,一会儿是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一会儿是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每秒钟变换100次。A线、B线、C线三根导线连接在一起成为O线,O线中总是同时存在着正极电流、负极电流。

  

  A线、B线、C线都可以分别与O线连接成闭合电路。当A线(或B线、或C线)传导的是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时,O线内自然有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相互吸引,才能使得电流向前流动。当A线(或B线、C线)传导的是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时,O线内自然有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相互吸引,才能使得电流向前流动。

  

  一个半导体二极管,借着半导体的特殊结构,它只允许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的射电光波流)通过、传出,不允许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的射电光波流)通过、传出,这时从出口导线传出来的只能是单独的正极电流。将这个半导体二极管反过来,可以获得单独的负极电流。这是半导体的反向阻断。

  

  一个半导体三极管,发射极e传入的是正极电流,基极b传入的是负极电流,(或者,发射极e传入的是负极电流,基极b传入的是正极电流),当不同时传入时,借着半导体的反向阻断,不允许通过,是“关”。当同时传入电流时,借着正极电流、负极电流之间的相互吸引,可以突破反向阻断,两极(发射极e、基极b)的电流(射电光波流)就要分别流向对方。在三极管中就会接着流向集电极c,是“开”。

  

  导体内,电子<电子云>相互间传递的射电光波,仅仅是个“点”,而不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这些射电光波只在电子<电子云>相互间传递,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发射出来。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射电光波可以发射出来,成了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弦),因环、弦具有磁力,就会在导体(导线)周围产生磁场。正极电流,左手法则,弦的磁力(磁场的磁力)方向是顺时针方向。负极电流,右手法则,弦的磁力(磁场的磁力)方向是逆时针方向。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射电光波还可以都发射出来,并且在线圈内,弦的磁力(磁场的磁力)方向都是同一个方向。在这磁力的作用下,线圈内的铁芯就会展现出磁力来。即每个铁原子次外层即第三层的电子<电子云>,一面9个,另一面5个,不对称,展现出磁力,成为电磁铁。在此基础上,“能”产生了“力”。借着电磁铁,我们人类可以获得强大的人工动力。

  

  电流应当是射电光波在导体内电子<电子云>之间的传递,应当是“射电光波流”在导体内的传导。电流不应当是电子在导体内的流动,电流更不应当是电子在导体内流动的反方向,电流也更不应当是空穴向前流动。

  

  可是,在我们中学的物理学课本上,我们学到的是:电流是电子流动的反方向,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是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流具有一种。那么,那些从发电厂中传出的交流电,电流、电子如何流动,很难让人理解,当今物理学在这方面,观念是混乱的,是错误的。

  

  在半导体物理学上,不得不引入“电子电流”、“空穴电流”,电流具有两种。如果说,在三极管中,电子从发射极e,流向基极b,并接着流向集电极c,还好理解;那么,空穴从发射极e,流向基极b,并接着流向集电极c,就不好理解了。当今物理学在这方面,观念是混乱的,是错误的。

  

  中国科学院郭汉英研究员说过:“物理学并不是一个已完成的逻辑体系。相反,它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巨大混乱。科学发展的历史正预示着,一场新的变革正在酝酿,并且迟早会到来,物理学正面临新的挑战、酝酿新的突破”。

  

  通过进一步地、更全面地理解相对论,来认识到宇宙本身是个“点”;从这个“点”出发,通过进一步理解膜理论、弦理论、宇宙空间膨胀理论、测不准原理、量子论、光的波粒二象性、半导体的反向阻断与突破反向阻断等等,通过对体积、空间、弦的研究,来认识磁力、光波、能量、电流、芯片等等的本来面目,我们将会迎来这个物理学上的、科学上的新突破。(以上简单论述仅为“摘要与前言”,详细论述请见本“各论四”正文部分,分为9节)。

  

  

                            徐永海

  

                            2020年

  

  徐永海,住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新风南里10号楼6门501室,邮政编码:100088,座机电话:86-10-82082198,手机电话:18600229405(不能微信——8月5日微信被封,但可以电话、电报等),电子邮件:xuyonghai@aliyun.com,目前微信号:xuyonghai-1960。

  

  

《上帝的科学》各论四——《宇宙本身是个点来认识磁力光波能量电流芯片等的本来面目》全文:

https://www.blogger.com/blog/post/edit/8292511121704432664/7778384431930234621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